□记者 汪鑫 奚璟 文/摄
“古镇长桥弋水边,情思缕缕总相牵。”他看起来是一名普通的初中语文老师,但退休不退志、离岗不离心,60岁起重新拾起少时的文学梦,学写格律诗词,歌唱家乡——芜湖市南陵县弋江镇。多年来,他以笔为媒,情系弋江,提升家乡知名度,弘扬弋江古镇地方文化。
学写格律诗词 作品备受关注
“《退休感怀》 此苑耕耘四十秋,青丝转眼变银头。诗文诵译平生乐,读写研修吾辈求。不慕仕途骑白马,甘为孺子作黄牛。许身教育虽成昨,桃李回看愿已酬。”
“《清平乐·咏庭院栀子花》 小园幽静,依旧花开盛。才了残红谁与并?栀子素颜留影。仙姿玉貌端庄,不时风送浓香。或许置身窄院,清芬溢出高墙。”
这是“百姓学习之星”詹承炯退休后所作的两首格律诗词。2015年,他在南陵县弋江镇中心初中学校语文教师岗位上退休。退休后干什么?詹承炯选择了一般人很难想象的兴趣爱好——创作格律诗词、对联等,他还是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谈起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的荣誉,12月25日,在弋江镇弋江小学旧址隔壁的老房子里,詹承炯回忆说,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是全身心投入,几乎没有进行过诗词创作,也没有发表过作品。2015年退休后他兴趣所至,写了几首诗,练练笔,发表在当时宣城的文学期刊上,受到了宣城诗词学会的关注。2017年,鉴于詹承炯爱诗词且所作诗词有格调有高度,宣城诗词学会果断推荐身为芜湖人的他加入中华诗词学会。“他们推荐我,打电话给我,我当时还以为是诈骗电话,我想怎么可能宣城那边会推荐外地人呢?”詹承炯笑着说。
如今,在《宛陵诗词》《江南新韵》《江淮吟苑》《安徽诗人之家》《上海文坛》《诗词月刊》《子衿诗词家园》《诗海选粹·格律诗词》等文学专刊上,经常能见到詹承炯的诗词作品。
为什么喜欢写诗词? 从小深受父母影响
“让我难以忘怀的,不止践行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是弋江岸边的柳。老码头等着你邂逅,小立竹筏任漂流;让我还想逛逛的,是老街的过往春秋……”这是詹承炯作品《古镇弋江,我唱给你听》的节选。
写诗词一般写什么内容?“你看我现在住的老房子很破旧吧,但是这里安静,是我的老家。我舍不得离开这里,这里是我的家乡啊!”詹承炯说,爱家乡、爱生活是他所写诗词的主题。
退休了,要享受生活的宁静与安详,也需要肩负起传承文化、弘扬正能量的责任与使命。詹承炯就是这么做的。他积极参与社区和当地政府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那些能够发挥自己特长、为家乡宣传增色的工作,更是乐此不疲。詹承炯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笔杆子”,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他编录了关于弋江古镇的史料与诗文,这些作品不仅生动记录了古镇的沧桑变迁和人文风情,更激发了人们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为什么这么喜欢创作诗词?詹承炯说,主要是深受父母影响,也是想趁退休后的清闲来实现年轻时候的文学梦。“父亲上过大学,读的是政法系,后来做律师。小时候,我的书皮、作业、成绩通知书上,父亲每每用毛笔题诗词激励我学习。父亲也常常在我们兄弟姐妹的教育中,传授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书法、对联、诗词等,这净化了我们的心灵,尤其在我心中播下了爱文学的种子。母亲读私塾,是一位知书达理的新时代女性。父母辛苦地拉扯着我们长大,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爱人、爱家乡……”
退休生活充实多彩 讲课、做编辑、还演戏
詹承炯曾被弋江老年学校聘请为老师,“教”老年人、退休职工、老干部等,“我就是讲一讲古代诗歌的基本写作方式,比如说平仄知识。上了年纪的人喜欢毛主席诗词,这也是我讲课的主要内容之一。”
青弋江书院建成后,詹承炯被邀请为留守儿童、中小学生授课,“当时我就想上课内容尽量落实在传统文化上,从对联故事入手,引发他们的兴趣。”
詹承炯还主编弋江镇文学期刊《弋水风韵》,倾注了大量心血。2017年,他为弋江镇撰写的《千年古镇,流韵弋江》上报材料,以其深邃的历史视角、生动的文字表达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获得了高度认可。
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紫云英人才会客厅”和“青弋江书院”的筹建工作,为这两项文化工程的顺利推进出谋划策、贡献力量。2023年举办的“癸卯年弋江腊八节”演出活动中,他作为“人文青弋江”和“搭红色浮桥”两个剧组的成员之一,不仅认真参与排练和演出工作,还积极协调各方资源、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南弋大道的霓虹,车来人往川流;穿过汤蓬街的胡同,倚栏老大桥的桥头。在那座温馨的小镇里,我总会想到你。弋江,带不走的只有你。”直至今天,在文字的世界里,已退休十年的詹承炯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诗作,依旧蕴含着对弋江古镇深沉的爱与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