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邬杨 胡芳 文 许诚 摄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阿尔兹海默病,已经从新闻报道和影视作品中走到了我们的身边。对阿尔兹海默病,我们真的了解吗?
什么是阿尔兹海默病
近三十年来,阿尔兹海默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迅速上升,已成为中国城乡居民中排名第五的死因。《中国阿尔兹海默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现存的阿尔兹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为1699万例,其中阿尔兹海默病患者约占60%—70%,由此估算1100万左右。这个数字还将随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而不断攀升。女性阿尔兹海默病及其他痴呆的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高于男性。
我们通常把阿尔兹海默病称作“老年痴呆”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痴呆是由脑部疾病所致的综合征,它通常具有慢性或进行性的性质,出现多种高级皮层功能的紊乱,其中包括记忆、思维、定向、理解、计算、学习能力、语言和判断功能。阿尔兹海默病属于痴呆综合征中的一种,大约占所有病例的60%—70%。除最常见的阿尔兹海默病之外,其他原因的痴呆还有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以及一组导致额颞叶痴呆的疾病。
目前,阿尔兹海默病并没有特效药物能够治愈,但是一些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些信号别不当回事
临床表明,阿尔兹海默病有一个渐进发病的过程,从早期到中期时间一般有好几年,而一旦进入中期,向晚期发展的进程往往会加快。现实生活中,相当数量的患者确诊阿尔兹海默病,都到了中期阶段。“人老了变糊涂”,是多数人的普遍认知。正因此,一些阿尔兹海默病早期信号的出现,并未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
阿尔兹海默病的早期信号包括:近期记忆退化、简单的家务活动不能独立完成、计算能力下降、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降、时间观念减弱和识路能力下降、情绪和个性变化大、判断力下降或减弱以及爱好和兴趣缺失、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等,其中近期记忆退化是早期最常见、最突出的症状。
患者因为记忆力退化,记不起不久前发生的事情,记不清自己刚讲过的话或别人刚告诉的某件事;经常忘记自己的手机、眼镜、钥匙、钱包、存折等物品放在何处;做事总是“犯糊涂”,做菜经常忘了放盐或重复放盐,或错将糖当作盐等;忘记关煤气、电器等。
专家表示,以上早期信号如果同时出现两项以上的,建议及时去医院进一步评估和诊断。一旦确诊,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干预,以延缓疾病进展。
这些人需格外警惕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阿尔兹海默病?答案是家族遗传群体、高龄老人和生活习惯不健康的三类人群。
科学表明,阿尔兹海默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具有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阿尔兹海默病患者,那么后代患病的风险会升高。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基础性疾病的患病几率增加,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也会随之增加。60岁以上的老年人是患病高发人群。
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可能增加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例如,长期不运动、高脂饮食、长期抽烟饮酒、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等。此外,耳聋、牙病等影响人接受外界信息的疾病,也会增加患上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
照护者的“马拉松”
在我国,让阿尔兹海默病老人居家养老,是多数普通家庭的选择。子女面对年老患病的父母,亲情纽带加上赡养义务,于情于理不能放弃。与阿尔兹海默病抗争,尽管注定“失败”,但仍需付出努力,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人生。
一人失智,全家失衡。照护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是一场考验照护者身心的“马拉松”。长期以来,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国内阿尔兹海默病的严重性,而家庭照护者疲于24小时不间断看护,身心长期承受巨大压力。
据2020年相关机构发布的《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超八成照护者不得不一直看护患者,超六成照护者心理压力大。照护能力不足、照护资源匮乏、治疗服务单一成为患者家庭面临的三大困境。
在医护人员提供长期的医疗支持之外,阿尔兹海默病患者和照护者,需要必要的社会支撑。比如社工的帮助,为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政策咨询、康复活动等。依托社区,向有需求的家庭或个人提供价格实惠的日托服务或者上门照护服务,是亟待推广且可行的路径。
“朝阳产业”呼唤朝气
28岁的王慧勤2017年毕业于皖南医学院,平日里,王慧勤和她的团队不仅为芜湖市镜湖区汀苑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内的老人们洗澡,还负责为受伤、失能等难以下床活动的老人提供上门洗澡护理服务。她不仅为独居老人送去专业的老年护理知识,还细心检查他们的健康状况。
如今在芜湖,不少养老机构里,都能看到与王慧琴年龄相仿的年轻人。在芜湖市区一所养老机构担任负责人的马小燕,从事养老行业已有14年,这么多年一路走来,她亲历了做这一行的酸甜苦辣,也见证了这一行的发展与变化。“我刚入行时,同事的年龄都比我大很多。现在,我去参加行业的一些培训和会议,发现自己已经成了‘老人’。”
在马小燕看来,逐步改善的收入水平,更有归属感的工作环境,社会对养老行业关注度提升,人们对养老从业者职业偏见的减少,专业照护技能带来的职业成就感,让更多年轻人开始转变观念。
但也应看到,与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后不断攀升的实际需求相比,当下立志投身养老事业的年轻人仍很有限。养老这个“朝阳产业”,仍需更多朝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