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培训机构承诺“不过包退”却变“迟迟不退”?

日期:12-27
字号:
版面:第A06版:法治       上一篇    下一篇

本报讯 培训机构对外宣称“四千块包取得普通话二甲证书,不过费用全退。”学员报名后,普通话考试没过,要求培训机构退还学费,此时机构却“迟迟不退”。近日,南陵县法院审理了一起由普通话考试培训产生的退费纠纷案件。

2022年6月27日,原告王某与被告某培训公司签订《教育培训服务协议》,协议约定王某自愿委托某公司报考普通话,某公司负责帮助王某取得普通话二甲证书,报考费用4000元;某公司确保王某拿到普通话二甲证书,且可在国家语言文字网查询,如无法查询或拿到普通话证书不是普通话二甲,某公司全额退还王某费用。

后王某经过培训后未能拿到普通话二甲证书。2023年3月14日,王某填写了某培训公司提供的《退费申请表》,并交给某培训公司,申请表上载明:“7至15个工作日之内到账。”2023年7月,某培训公司退还王某2000元,剩余2000元学费虽经王某多次催讨,但某培训公司至今未退。

南陵县法院经审理认为,王某与某公司签订的《教育培训服务协议》,系当事人之间的真实意思表示,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受法律的保护。王某支付培训费用后,某公司应按照协议约定负责帮助王某拿到普通话二甲证书,但王某并未拿到普通话二甲证书,现某公司仅退还王某2000元,对其余2000元,至今未退,显属违约。故判决某公司退还王某培训费2000元。

南陵县法院法官提醒广大考生,一方面要提高警惕,勿轻信所谓“笔试包过”“不过全退”等广告标语,理性选择证照齐全、口碑较好、经营状态较为稳定的培训机构。另一方面,应当加强自身维权意识,在签订合同时仔细阅读合同条款,对于培训内容、时间、退费标准等仔细注明,避免争议,并且保管好合同以及支付凭证等,以保证产生纠纷时有据可依。

记者 顾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