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肚肺亦有味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第A12版:镜湖星月       上一篇    下一篇

青苇

江南,这两个字蕴含了太多的意象,烟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在诗词歌赋中令人向往。只不过,自幼长在江南农村的我,心中是没有那么多风花雪月的,只有年复一年的市井烟火。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吃肉,在我的家乡,吃肉的意思是特指吃猪肉。实际上,那时候猪肉是金贵的。虽然农村几乎家家都养猪,但舍得天天吃肉的人家少之又少,一般只有家里来客人了或者逢年过节,才会买点肉回来招待客人、改善伙食。

杀猪卖肉就有猪内脏,俗语叫“猪下水”,虽然腥膻恶心,但价钱极贱,有时候你买的肉多,或者遇到熟人,还会当作添头赠送。在乡间正经酒席上,“猪下水”是“上不了台面”的。不过,这好歹是“荤菜”,窘迫的人家买回去煮了吃,也是挺美的。

“猪下水”中,最难处理的就是猪肺。猪肺质地似海绵状,口感较差,并不讨喜。但是劳动人民总有办法化“腐朽为神奇”,猪肺最常见的吃法就是跟猪肚一起煲汤,这两种食材的处理需要极大的耐心。

那个时候,农村尚未通自来水,猪肚猪肺的清理都在河埠头或者井台上。猪肚内外布满黏液、脏物、血污,有一股子酸臭味,闻之令人作呕,需用利刃一遍遍地轻刮,辅以稻草和粗粒盐反复揉搓,直到内外清爽没有异味;猪肺主要是用流水灌洗,父亲会把猪肺挂在河边的树杈上,用水桶到河埠头上反复提水,再用大舀子一遍又一遍灌洗,直到血水流尽,通体雪白。

回家把肚肺剪成小块,猪肚切片,下锅中加清水、白酒、老姜、葱结焯水,水开略煮后捞出洗净。铁锅土灶,放入菜籽油,加少许熟猪油化开,爆香葱段姜片,入肚肺煸炒,待除尽水气,淋入少许白酒去腥,一次性加满水,待锅内滚上来,灶膛压小火炖煮,直到香味浓郁的时候,放些白萝卜块,待到萝卜炖得软烂时,就可以吃啦!

以前每到冬天,我就会经常咳嗽,母亲固执地以为“吃什么补什么”,经常做肚肺萝卜汤,但我主要以喝汤为主,猪肺入口不多,我偏好猪肚,因为觉得有嚼劲。母亲炖煮的肚肺汤,汤醇鲜香,吃来真是莫大享受,整个冬季,隔三差五吃着母亲炖煮的肚肺汤,养好了我的咳嗽,也养刁了我的口味。

现在,外头的一些餐馆里,肚肺汤(煲)是常客,有的甚至是招牌。只不过,那里头不光有猪肚猪肺,还有蹄筋、鹌鹑蛋、肉皮等,有点杂乱。有的以调味品辅助,乍一看汤白似乳汁,但入口腻得发慌,让人难以接受,吃完得大量喝水。所以,在外头的餐馆里,我轻易不点这道菜。

有一回,朋友招待在黄山的一家餐馆吃饭,一道肚肺汤,加点笋丝、山药、菇类等点缀,汤色乳白,趁热喝汤,鲜美肥腴,再尝猪肚和猪肺,入口绵软,火候到位,着实不错。席间,老板娘笑意盈盈地来征求意见,在座的各位频频点头,连声道好。我开玩笑说:“您这肚肺汤里让我吃出了家乡味道啊,有什么秘方吗?”

老板娘也是妙人,莞尔说道:“可不就是要让顾客吃出家的感觉哦,秘方委实没有,多花点时间精力罢了,家的味道不就是时间的味道嘛!”

是了!这肚肺汤看似“难登大雅之堂”,实际上想烧好绝非易事,慢工出细活,我想,为家人做饭,大概是一种全身心的付出,做的不只是饭菜,还有倾注其中的默默温情。

人的味蕾是有乡愁的,于我而言,家的味道,就是儿时肚肺汤的味道,饱含着母爱,融入了记忆,在灵魂深处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