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阿尔兹海默病背后的“万家灯火”

日期:12-21
字号:
版面:第A10版:朋友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胡芳 邬杨 文 许诚 摄

工作繁忙的芜湖市民肖民(化名)今年底终于可以腾出几天空休假,他计划带儿子去北京玩,这是儿子一直以来的心愿,可当酒店、车票、旅行攻略全部准备就绪后,却发现年迈的父母突然联系不上了。

万般焦急时,母亲回来了,而80岁的老父亲仍然一直找不到,手机也是关机状态。当天,不但芜湖警方和蓝天救援队出动了,肖民的同事们也全部在手机上帮助转发寻人消息。好在走失2天多后,老人终于被找到,肖民这才松了一口气,而原本的旅游计划也彻底泡汤。

如今,像肖民这样被长辈阿尔兹海默病阴影笼罩的芜湖家庭并不稀少,每家的亲情故事里都有一份无奈的辛酸。

电影里的故事在真实发生

85岁母亲照顾65岁阿尔兹海默病女儿,2023年,电影《妈妈》获得年度华语电影十佳,“没有比遗忘更深的痛,没有比妈妈更深的爱”,电影上映后的高票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全社会对阿尔兹海默病的关注以及对类似家庭的共情。类似的故事,正在我们身边上演。

芜湖的王奶奶(化名)曾经是一所名校的高材生,性格外向的她年老后仍然不喜欢宅家,乐于在外漫无目的地东奔西走。因为专业特长,她还非常感兴趣拆装机械零件。有天夜里11点,王奶奶仍在外面奔走并且摔了一跤。为了老人的安全,子女只好将其送到芜湖一家养老院。老人一开始很排斥,总要拎着箱子走人,觉得“有人要害自己”。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哄着她,陪她出去转转再回去,给她买喜欢吃的红皮鸭子,慢慢获得了她的信任。为了让老人忙起来,觉得自己仍有价值,工作人员买来娃娃让老人帮自己带孩子,老人也在“娃娃疗法”下安静了很多,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娃娃”。由于病情不可逆,老人最后能认识的人寥寥无几,每日照顾她的照护人员,成了她最依赖的人。

陈奶奶(化名)用家里的护手霜刷了好几个月的牙,这让她的子女真正认识到老人病情的严重性,不得不将老人托付给养老机构。老人年轻时事业上非常出色,还被评过“模范”,在患上阿尔兹海默病后,她忘了很多事情,却依然保持有职业荣誉感,她喜欢别人称呼她“劳模”,也乐意教授别人她掌握的技艺。

还有一对母女都患有阿尔兹海默病,女儿的症状甚至比妈妈更严重一些,即使这样,母爱并没有消失,妈妈还在用她自己的方式保护女儿、照顾女儿,也会因女儿不听话或者做不好简单的事情而生气发火。

在芜湖弋江区一家颐养院,院长马小燕告诉记者,入院超过半数的老人有认知障碍,而认知障碍老人中绝大多数由阿尔兹海默病引起。“被害妄想”是很多阿尔兹海默病人的共同症状,有的老人总觉得自己丢了东西,被人偷了东西,身边人需要给他们有信服力的安抚。

子女照护的无奈抉择

母亲经常忘事,找不到东西,把东西收在不可思议的地方,有时甚至忘记自己还有一个女儿,并经常向他发脾气,肖民在经历不止一次发生的老人失联事件后,感觉到不下决心采取措施已经不行。用他的话说,到底是要给老人“不安全的自由”还是“不自由的安全”?他最终选择了后者,把母亲送去了医院治疗,将父亲送进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养老院看护。

“作为儿子,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容易,之前父母一直不肯,因为这次的走失,做通了他们的思想工作。母亲情况稳定后,我也准备把她送去养老院和父亲一起住,这样他们可以继续作伴。这个养老院离我家非常近,因为工作虽然我做不到每天贴身照顾他们,但我尽量每天去探望,弥补他们安全感的缺失。”肖民对记者说。

很多和肖民一样的家庭,如果无法做到24小时贴身照护,将老人送去养老院可能是既无奈又最好的选择。在马小燕工作的颐养院,对阿尔兹海默病及更广义的有认知障碍的老人的照护,有一个全套的方案。

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颐养院配合多种非药物治疗,如音乐疗法、行为疗法、色彩疗法、娃娃疗法、多感官功能训练等,以延缓认知症的发展。安排长辈每日不同时段的娱乐文化生活,具体设置如认知训练工具箱、记忆力训练、定向力训练、生活体验区、怀旧体验区、园艺体验区、宠物互动区、玩偶疗愈区、音乐活动区、社交支持、创意表达、感官刺激等项目,帮助长辈更好地投入到每日生活。展开包括排便、呼吸、吞咽、肢体、生活等功能的训练,以及手工训练、益智训练、防摔倒训练、正确使用辅具等。针对异常行为给予关注,如攻击行为、游荡行为、不洁行为、失禁管理、拒绝洗澡、失眠障碍等进行管理。“具体到每位老人,我们最终采取的是更加个性化的方案。”马小燕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