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花亭湖的秋光

日期:12-07
字号:
版面:第A12版:镜湖星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施维奇

秋水远退,湖岸璀璨的金边蜿蜒开来,镶嵌于大别山崇山峻岭之中的花亭湖,千重山色,万顷波光,仿佛一朵朵风姿绰约的金边兰,盛开在那蓝缎似的湖面上。

金秋时节,出皖南太湖县城,在花亭湖畔凤凰山,我看了很久的湖水。世界很静,鸥鸟贴着水面飞翔,柔软的风好似鸟翅,把光一点点揉进湖水。方圆百里,波光粼粼,一览无余,似乎一切都可纳入胸襟。

一切源于大湖的呵护。同行朋友说,太湖这个黄梅戏之乡,古称晋熙,人文荟萃。我知道,“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诗仙李白,以及杜甫、王安石、黄庭坚等都曾跋山涉水至此,留下众多诗赋、石刻,古迹蔚盛,折射出太湖的古老沧桑。据介绍,花亭湖森林覆盖率达71%,有高大乔木、错落有致的灌木和各种草本植物,植被层次分明,是天然氧吧;花亭湖湿地,每年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越冬,珍稀鸟类繁多,溪声鸟语,嘤嘤成韵。碧波荡漾,湖岛星布,港湾幽深,山峦葱茏,原生态彰显出珍贵与清新,是毓秀钟灵十足的底气。

这样的山水总是让人乐而忘返。九华、小孤等名山大川遥遥在望。李杜岛、博士岛、木鱼岛、壁灯岛,众多湖岛疏密相间,大小高低相映成趣。幽幽钟磬,从古刹流淌而下,在山谷回荡。

友人带我沿着洞口往上,怪石嶙峋,隐有山泉叮咚。风从西边洞口吹入,回旋而出,故名西风洞。西风禅寺,建于唐代,古寺苍松青竹婆娑。洞内只觉习习生风,沁人心脾。出洞,几近山巅,松涛阵阵,云蒸霞蔚。黄庭坚有诗:“松竹不见天,蟠空作秋声。谷鸟与溪濑,合弦琵琶筝。”

乘船前往月亮湾,茶园青青,盈一湖清香。要说太湖茶,陆羽记于《茶经》,宋时茶叶生产交易中心“太湖场”已是全国闻名。敦煌遗书《茶酒论》,写茶对酒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流顶,其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列举茶事盛况,生动形象,说明唐代之前太湖县从事茶业者,获取的丰厚收入足能“买婢买奴”。明清贡品“南阳谷尖”,今名“天华谷尖”,“天”为山之高,“华”为物之精,“谷”为茶之形。茶树繁茂,在季节里舒展,品茗寻幽,“色碧、香清而味永”。赵朴初有诗《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

“入秋天,鱼儿鲜。”秋湖是一部雄浑壮阔的乐章,浪涌涛散,抡开的渔网就是它激昂的音符。临近中午,船到湖心,我们穿着救生衣,小心踏上深水网箱,渔民们正忙着收网、赶鱼。专业捕捞就是不同,像打仗一样很有章法,“赶、拦、刺、张”,对鱼群进行包围、拦截、驱赶,将鱼集中捕捞到暂养基地。我站的网箱有两间房基大,浮在水面,五六个渔民穿着深筒胶鞋,四边提网。水珠扑簌簌滚流,在阳光下闪耀。我以为会看到鱼跃水面的壮丽景象,没有,胖头鱼太大,跳不起来,挨挨挤挤,来回穿梭,上下盘旋,搅出巨大的涟漪。一网足有一万斤鱼,渔民们铆足干劲,收获着丰收的喜悦。

好水出好鱼,好鱼养好水。在这烟波浩渺的淡水湖里,生长着一群生态有机鳙鱼。“花亭湖鳙鱼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和各种维生素,鳙鱼以水中浮游生物为饵料,可以提高水体净化能力,以鱼护水。”养殖基地的负责人自豪地告诉我,鳙鱼捕出,四斤以下放回去,大鱼要在这种标准化暂养箱里待上半个月,天然“瘦身”,去脂、去腥、提质,这是保障鱼肉肉质达标的必需步骤。尤其没想到的是,当地人把“一条鱼”做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一条鱼”游向了五湖四海。来时路上就看见鱼味馆比比皆是,午餐就吃上了,头道菜就是“一鱼三吃”,清炖鱼头鲜,汤白如奶,汤清味醇,果然“鲜透了”。秘制酱椒蒸鱼鳍、鱼丝滑腰柳、芙蓉鱼柳……特色鱼肴花样百出,闻之生津、鲜而不腥、肥而不腻,食于口,香于心。一粒色香味的种子,在收获的喜悦里生根发芽,回望那山、那湖、那烟火人间,一张和美的画卷在秋光中缓缓铺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