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敏 李林克 文 许诚 摄
芜湖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古镇颇多,作为有影响力的百年古镇,无为泥汊镇出现在今年7月公布的《芜湖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中,引人关注。古镇旧址位于长江畔,因明朝永乐年间建立的“泥汊巡检司”而得名。这里也曾是渡江战役最前沿。如今的古镇旧址虽然硝烟已散,但行走其间依然可感受曾经的热闹与繁华。
如今,泥汊镇电缆工业、新型生态农业已成为全镇经济支柱。泥汊人不仅在过去迸发出英雄气魄,今天所展现的睿智和开拓精神,则让古镇焕发出新时代的华彩。
行走老街触摸曾经的繁华
泥汊古镇因其地处无为长江大堤外护圩内,依偎在长江畔,走到老街尽头的江滩能观夕阳西下、听潮涨潮落。百舸争流中还有荻花飞舞,自然景观实在是美不胜收。说起泥汊古镇的美景,泥汊镇泥汊社区党总支书记叶红娟很是自豪,“不过,我们泥汊古镇的过去可能更吸引喜欢研究历史,特别是研究军事史、革命历史的爱好者”。
她介绍,泥汊镇有常设机构的记录要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当时明朝政府在此地正式建立“泥汊巡检司”,为军事机构,泥汊镇也从此得名。泥汊又称“濡江”,也称“土围城”,还有“泥汊口”的称谓。正式建立军事机构“泥汊巡检司”后,“泥汊口”规模逐渐扩大,通过长江水道上至四川,下到金陵。明代大哲学家吴廷翰是无为人,官至兵部主事、户部主事、吏部郎中,从泥汊口赴成都途中曾赋诗道:“泥汊河水引孤舟,直到瞿塘西上头”。
泥汊古镇历来是军事江防要冲,也是明清时期无为当地设置“关”及巡检司衙门最早的一个。明崇祯年间,张献忠两次攻陷无为州,其中一次便是由泥汊登岸而破城。
行走在泥汊古镇老街上,居民已搬走很多,留下的基本上都是故土难离的老人,看到叶红娟来了都熟络地打着招呼。据介绍,这里曾是泥汊镇最热闹的地方,可以说是泥汊镇政治经济中心。这里不但有泥汊镇政府旧址,还有多家银行、税务所,以及各类办事机构,比如轮船购票处与候船大厅是独立的两栋楼,乘船可达武汉、芜湖、南京、上海等地,各种商铺与售卖店开设其间,能想象到曾经人声鼎沸的场景。
老街入口位于无为长江大堤下,有一处渡江战役纪念园。叶红娟告诉记者,“1949年4月,泥汊是渡江战役的前沿,解放军战士就在古镇训练,为渡江做最后的准备。他们就是顺着老街出发,走到江边,划着小船打到江南,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
在更广阔的天地焕发时代华彩
虽然过去的繁华已消失在历史中,但是如今的泥汊镇在更广阔的天地继往开来,已发展成名声在外的工业强镇。
泥汊镇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充分发挥产业集聚基地的优越条件,引进电线电缆、铜基、新材料等高端产业链企业。据了解,2023年,泥汊镇在全国镇域高质量发展500强榜排334名,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排名382名,中国中部地区乡镇综合竞争力百强榜排75名,安徽乡镇综合竞争力位列15名,“工业强镇”的名声越发响亮。
作为曾经重要的农业乡镇,泥汊镇尽管“工业强镇”名声赫赫,但是其农业发展同样不可小觑,乡村振兴工作成果也是有目共睹,泥汊镇村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未来,泥汊镇还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沿长江大堤为轴,推进渡江始发地农文旅综合体项目等休闲度假项目落地。同时加速农文商旅融合发展,立足优质稻米、标准化果蔬、园艺系花木、生态河蟹等特色农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
(全系列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