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奇瑞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日期:12-05
字号:
版面:第A03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在奇瑞智造一工厂的总装车间,板链上机械臂协同人工,精准安装车门、座椅等部件至车身。在碰撞实验室,各种设定的极限碰撞,每天都会上演。11月12日上午,在芜湖奇瑞码头,随着装载着332台OMODA5车型的滚装船正式起航,奇瑞首次年内出口突破100万辆,创造了中国车企最快达成年内百万辆出口的新纪录……奇瑞,这个27年前从荒滩“小草房”起步的世界500强企业,见证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践行了奇瑞“用有限资源创造无限可能”的企业文化。

“小草房”里诞生世界梦

“大学刚毕业时,从来没想到,我能买一辆轿车,现在,车已经换了三代了!”大学毕业就进入奇瑞公司的王先生,已经在奇瑞工作了20多年,他不无感慨地说道,“从第一辆奇瑞QQ,到后来的艾瑞泽5,再到现在的星途。奇瑞在不断进化,我开的车也越来越好、越来越智能,从油车到电车,越来越省钱。”

20世纪90年代,为改变安徽的地方经济结构,抓住轿车进入家庭的发展机遇,安徽省在芜湖市启动了“951工程”,在芜湖城北的荒滩上,奇瑞开启了“做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的创业之路。

当时的汽车行业流行一句话:“中国人想自主开发轿车是天方夜谭。”奇瑞人要啃的第一块“硬骨头”,就是被誉为汽车“心脏”的发动机。在奇瑞的发动机厂,几款奇瑞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正放在工厂的入门大厅,它们沉默不言却又仿佛“震耳欲聋”。自主产权,打破垄断,它们是奇瑞更是中国汽车业的荣耀。

坚持自主创新的奇瑞人克服了重重困难。1999年5月18日,第一台发动机顺利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有了核心技术就有了底气,1999年12月18日,第一辆奇瑞汽车下线。奇瑞的一系列成功,打破了彼时业界普遍认为“中国汽车工业不能自主开发轿车”的观点,奇瑞也成为国内第一个完整掌握发动机、变速器、底盘等核心技术的车企,此后连续十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第一,点燃了中国汽车自主创新的星星之火。

十年“磨剑”迎来高光时刻

在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奇瑞智能网联一工厂,平均一分钟,一辆崭新的汽车就会下线。在这个现代化工厂的焊装车间内,机器人正精准地将车身焊接起来,这个自动化率超过90%的工厂,是完全意义上的“黑灯工厂”。

“以前焊装都是人工,真的是又苦又累,而且噪音大,环境差,工作强度也高,质量也看师傅手艺,良莠不齐。现在你看,都是机器人,不仅焊得又快又好,严丝合缝,环境也比以前好太多了,现在的焊装车间,已经成为集团对外展示、嘉宾来访参观的必打卡的地方,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工作人员说道。

记者在总装车间看到,在5G信号覆盖下,自动化AGV小车正将一个个零部件运送到所需的工位。在车辆下线的外观检测环节,两个机器人正用一个犹如“大眼睛”的摄像头,分别检测车辆两侧。总装线上的工段长自豪地说:“以前我们都是人眼来进行外观检查,现在都用机器人AI自动识别,人眼无论是速度还是精度,都不能和AI机器人比了。”

从觉得国产车不行,到国产车“真香”,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正逐渐让合资品牌从神坛上下来。“现在奇瑞车款式真的很不错,性能也非常好。”不久前,在奇瑞风云4S店,市民李女士正在咨询购车事宜。“我从国庆节开始,几乎每个周末都会去不同的4S店看车,就想购买一款心仪的好车。”在逛了多家店后,最终李女士选择了风云T9超长续航版。“总的来说,无论是追求颜值、舒适、配置,或是续航、动力、安全,风云T9超长续航版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李女士看来,身边选择奇瑞汽车的亲朋好友越来越多。

“我之前开的就是奇瑞车,14年了,状态一直非常好。”在城北奇瑞4S店,正在看车的车主方先生表示,“我2010年买了奇瑞风云,一直开到今天,没有什么大毛病。现在遇到国家以旧换新补贴政策,我毫不犹豫再次选择了奇瑞。”方先生中意的是奇瑞新款电车星纪元。他笑着说:“无论油车还是电车,我相信奇瑞这样低调、有技术积累的企业。”

“在以旧换新政策补贴的带动下,从国庆节开始,来店内看车和试驾的顾客较之前明显增多。”该4S店销售人员介绍,“以旧换新”活动后,店内客流量明显增加,成交量明显提高。线下门店迎来“换新消费”高峰,进入2024年,奇瑞继续保持快速增长,1-11月累计销售超230万辆,成为中国品牌汽车领域头部企业,迈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技术奇瑞”支撑品牌向上

王学勇是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高级汽车装调工,作为一名生产一线员工,荣获了全国十大“最美职工”荣誉称号,还拥有众多“国字号”荣誉头衔,是响当当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技能大师”。

“现在很多年轻人打趣,把一线工人调侃为生产线上‘打螺丝’,其实我觉得,把‘打螺丝’做到极致,也同样可以出成绩。”王学勇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说到进奇瑞的经历,他笑道:“2003年毕业那年,奇瑞来学校里招人,我就进入了奇瑞,在生产线上,别人觉得枯燥的工作,我一干就是21年。”在一线,王学勇练出了能够根据车辆运行异响“听声诊断”的金耳朵、能够迅速排查出隐藏问题的“火眼金睛”。入职21年间,王学勇提出了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方案等1000多项,推动了“中国制造”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

谈及奇瑞的变化,王学勇说:“最突出的感觉,就是越来越自豪。以前,说在汽车厂工作,一般不会说在奇瑞工作。现在,奇瑞是自主品牌头部企业,世界500强,说起在奇瑞工作,我们也昂首挺胸了。”他同时还表示,即使是没开奇瑞车的车主,也享受到了奇瑞的“红利”。王学勇分析道:“正是以奇瑞为代表的自主品牌汽车,把合资车的价格打下来了,谁能想象当年普桑的售价都要20多万元,现在,合资车在中国市场上,再也不是高人一等的存在了。”

奇瑞27年的创新实践证明,企业发展和品牌向上必须基于牢固的底层基础,这个基础就是掌握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从过去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到现在的芯片、电芯、软件、OS、智慧座舱、云平台、算法等,奇瑞20多年来坚持技术立企。截至目前,奇瑞累计申请专利3.2万余件,累计授权1.9万余件,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等170多个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三次被授予国家级“创新型企业”。随着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时代的到来,奇瑞全面布局“瑶光2025”前瞻科技战略,加速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

记者 汤荣汛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