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食物有魂

日期:11-16
字号:
版面:第A12版:镜湖星月       上一篇    下一篇

李晓

一个人的一辈子,是与食物忠诚相伴的一辈子。从一个人所吃的食物里,或许可以知道这个人生命的密码。因为所有的食物,都是有着灵魂的。

穿过岁月,我把目光停留在一个民国时代的女子身上。在她留下的照片里,大多是旗袍衬着她水蛇一般的细腰,眼神冷冷地打量着世间。我曾经无数次穿越时光,去打探这个奇怪女子的食物密码。

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张爱玲怀念她的童年:“小时候在天津常吃鸭舌小萝卜汤,学会了咬住鸭舌头根上的一只小扁骨头,往外一抽抽出来,像拔鞋拔。与豆大的鸭脑子比起来,鸭子真是长舌妇,怪不得它们个矮声高,‘嘎嘎嘎嘎’叫得那么响。汤里的鸭舌头淡白色,非常清腴嫩滑。”“在北方常吃的还有腰子汤,一副腰子与里脊肉小萝卜同煮。里脊肉女佣们又称‘腰梅肉’,大概是南京话,我一直不懂为什么叫‘腰梅肉’,又不是霉干菜扣肉。多年后才恍然,悟出是‘腰眉肉’。腰上两边,打伤了最致命的一小块地方叫腰眼,腰眼上面一寸左右就是‘腰眉’了。真是语言上的神来之笔。”

舌品食物,胃知乡愁。晚年的张爱玲独自生活在洛杉矶,据说她还念念不忘她当年吃过的食物,可惜这些梦中想念的食物,再也不能跨过太平洋,抵达那少了几颗牙的嘴里,让她咀嚼回味一下对故国的记忆了。

在民国的星空中,大师们的炯炯目光依旧在朝我闪烁,吸引我的,首先当然是他们精神闪耀的光芒。不过让我与这些大师们产生亲近之心的,还是他们当中一些人也是典型的吃货,并且留下了许多美食文章。

那些大师们抖动着长衫,兴冲冲地奔走在北平、上海、南京的馆子里,朋友的宴会中,或是某场庆祝的酒会上。洒脱狂放的林语堂,一说到吃,顿时眉飞色舞,不过他谈吃的一句话更让我动心:“出于爱好,我们吃蟹。出于必要,我们也吃树皮草根。”油爆虾仁、酱爆鸡丁是胡适先生的最爱;张大千吃不厌的是鲜蘑菇炖羊杂;在北平雅舍里谈吃的梁实秋,喜欢吃虾仁锅巴汤;鲁迅喜欢吃老家绍兴的盐竹笋、蒸鱼、茴香豆;沈从文回到湘西,从故乡带回的是一船腊肉腊肝。食物,从来都是与故土保持相连的“信物”,它流淌在血液里,成为代代相传的生命基因。

这些来自大地的食物,或许也在某种程度上成就了大师们的精神骨骼、传统气节、天地良心。因为我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食物一方所爱。一个人喜欢吃的食物,既补充了营养,带来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也应有精神上的哺育作用吧!

我甚至想象,一个人长期吃的一些食物,会带来面相上的改变。那年我在三峡两岸游走,群山如潮,乡民们背着一种中间细两头粗的背篼上山劳作,他们弓着腰攀爬山岩敏捷如猴。在一个峭壁林立的村子里,我发现那些朴素的乡民竟有相同的面相:双眉有“川”字纹,嘴宽牙白、颧骨突出、腮帮子阔、鼻孔粗大……后来我发现,在这个悬崖峭壁的村子里,水稻稀少,主产红薯、土豆、玉米,乡民称为“三大坨”,这些乡民年年岁岁吃着“三大坨”度日,食物的营养加上大地之气的灌溉,让这些乡民们的面相也渐渐相近了。

那年,我的老友秦大个子一夜之间发生了脑梗。他平时最爱就着卤猪头肉下酒,那种食物胶原蛋白丰富,使得秦大个子看起来总是满面红光,有时还生出几粒痘痘来。有天碰见他,他还为我表演了几下自学的格斗拳,费力地显示自己的身体依然强壮。不料,秦大个子的血脂太浓,好比一条污泥搅拌的河,流得不再畅通,脑梗发作了。后来,从医院出来的他,像婴儿学步一样摇摇晃晃在马路上做康复训练。前不久我看到他一个人扶着一棵树在喘息,眼泪一下就冲出了眼眶。老秦,树也是有血管的,那里面全是清冽冽的水,一个人的血管要是像树那样清澈该有多好。

与食物忠诚相伴的一辈子,隐藏着芸芸众生的脉络,也构成了命运欢喜哀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