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5
星期三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唱出乡愁与新生活

日期:11-15
字号:
版面:第A08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顾娅 实习生 谢雪琪

“日头已落西山凹,飞鸟归窝人回家……”走进繁昌区文化馆,能听见清新悠扬的歌调从排练厅传出,生动、流畅、无饰,好似田间地头吟唱的小调,又像山野间随性畅快的山歌,一股沾染着泥土气息的亲切感瞬间激起乡愁。近日,记者来到繁昌区文化馆的非遗文化展馆,在这里探寻安徽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繁昌民歌的魅力所在。

1

乡音乡情 代代相传

推开排练厅的大门,繁昌民歌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汪邦云正带着她的两位徒弟排练民歌《送晚茶》,为年底的繁昌全区(非遗)巡回展演做准备,“今年已经是我们巡演的第七年了,我们会走进村镇、社区进行巡演,繁昌民歌唱的都是乡音乡情,很受大家欢迎”。

汪邦云虽然头发花白,嗓音却依旧清亮,她告诉记者,繁昌民歌起源于明清,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民间艺术形式。繁昌民歌的唱法基调不变词曲略有不同,在一众民歌里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因为繁昌地处“吴头楚尾”,是吴楚文化交融之地,繁昌民歌也被称为“吴歌”,主要有秧歌、山歌、号子、小调、门歌、儿歌和风俗礼仪类的民歌,它语言朴实、生动、简洁、易懂,近似口语而毫无匠气,旋律清新、流畅、淡雅,可谓“随口曲子自来腔”,是劳动者有感而发的心声。

这些歌曲中,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也有对劳动场景的描绘,更有对爱情、亲情的深情表达。它们是繁昌人民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们生活智慧的结晶。汪邦云举例说:“就拿《送晚茶》来说,讲述的是下午三四点钟,家里的女儿、妻子,用心备上茶水和点心,挑着担子送到田里,让劳作辛苦的父亲、丈夫歇歇脚、喝点茶,这是很多繁昌人记忆中温馨的画面,唱起来更是有情有味。”

2

接力不断 保护传承

很多优秀的民歌,在时间的长河中悄然消逝,而繁昌民歌很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与我市重视非遗文化传承保护工作分不开。繁昌设立了“繁昌区非遗保护中心”,鼓励和支持开展繁昌民歌传习活动。截至目前,繁昌民歌共有省、市、区级非遗传承人12人,在荻港镇、峨山镇东岛村等地建立繁昌民歌传习基地,举办民歌采风交流活动。

多年来,繁昌区组织专家学者深入乡野进一步发掘、整理繁昌民歌素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二次加工,并将曲谱整理成册,出版《繁昌民歌》书籍及音乐CD。目前,整理保存下来的繁昌民歌有200余首,这些民歌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已经成为繁昌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

3

与时俱进 唱响新声

对于生活在繁昌的居民来说,民歌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节日庆典、农闲时节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

近年来,繁昌民歌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融合创新,由繁昌民歌旋律与青白瓷文化融合创编的舞蹈《舞韵青白》,将繁昌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完美融合,既具新意,又有表现力,获得了安徽省第三届群星奖,并代表安徽角逐全国第十九届群星奖比赛。原创繁昌民歌音乐剧《中分村网红记》,将繁昌民歌与现代舞台艺术相结合,反映了中分村的乡村振兴大发展,红土地、双拥情,在这片土地上代代传承。

汪邦云告诉记者,繁昌民歌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家乡的山水、人情、风俗紧紧地系在每个繁昌人的心上,乡音乡情是最难忘的乡愁。如今,越来越多的繁昌年轻人重新喜欢上繁昌民歌,在繁昌民歌培训学校里,参加学员达1000余人次。繁昌民歌通过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等方式,连续举办大小型繁昌民歌专场演唱会几十场,各类直播平台观看人数达到近50万人次,传统民歌正在通过新传播方式重新走入人心。

在繁昌区文化馆的非遗馆,繁昌民歌时尚“唱吧”吸引了不少人来“一展歌喉”,拿起话筒、在时尚的“唱吧”包间内,唱响传统民歌。当传统文化照进现实,与时代同频共振,依然焕发活力、极具魅力。

本版图片 记者 吴安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