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种名为“死亡游戏”的危险活动在一些学校中悄然出现,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话题在网上一度冲上热搜榜。
校园“死亡游戏”需警惕
资料显示,所谓“死亡游戏”,又叫“梦回大唐游戏”“心跳游戏”“死亡三秒”“闭气窒息游戏”,是一个号称可以让人体验短暂“死亡”的游戏,最早源于东南亚的青少年群体,上世纪90年代末传入我国,在部分城市的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中传播。
早在2004年底,教育部就对此明确表态,“死亡游戏”极易损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坚决制止此类游戏在学生中传播、蔓延。同时要求中小学校进一步加强管理,保障广大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2005年,教育部再次发文,要求国内所有网站删除有关“死亡游戏”的介绍。不过在这么多年后,这一危险游戏再次出现了。近期,湖南益阳已有学生因此受伤,甚至休克险些没命。
我市多所中小学加强安全教育
记者注意到,在11月4日“安徽省教育厅官微”和“芜湖教育”微信公众号都相继发布提醒后,有学校老师已在班级的小班会进行了安全教育,并在班级群转发了此条提醒,提醒家长加强监督、提高警惕。记者从芜湖市教育部门获悉,目前暂未发现芜湖市校园存在此类情况。
记者采访多所学校了解到,学校均已关注到教育部门的相关提醒。学校已把工作提醒发给班主任,由班主任通过班会或其他形式提醒学生。经开区一所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前些天就关注了相关话题,并要求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相关动态,目前学校没有发现学生之间进行危险类游戏的情况,该校平时会通过国旗下讲话和班会课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心理学老师给出具体建议
针对该类游戏的影响,芜湖市第十二中学心理学老师曹晓燕表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具有冲动性心理特点,喜欢尝试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加上容易被人教唆、误导,从而模仿这类游戏,需要加强教育引导。
因此,曹晓燕建议,学校和家长间需要相互配合,在堵截不良信息传递的同时,要多对未成年人进行科普,让他们知道这些不良游戏的特点以及危害。首先,要培养孩子的敬畏之心,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让孩子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宝贵,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向上、理性健康的人生观和生命观;其次,要呵护孩子的好奇之心,好奇和探索是孩子成长的原动力,学校和家庭可以通过打造舒适的阅读环境,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满足孩子多样化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再次,加强亲子间的同理之心,家长应加强与青少年的沟通和陪伴,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共同参与家庭活动,如旅行、烹饪、做家务等,增进亲子关系,降低青少年沉迷虚拟世界的风险,让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更多温暖与快乐。
记者 奚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