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芮娟 实习生 常宁 文 记者 许诚 摄
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一头连着城市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
2022年5月,芜湖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市在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时,也融入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老旧小区不仅“颜值”上升,“内涵”也很丰富,居民生活品质大大提升。
打造蓄净一体的老旧小区
“以前小区脏乱差,湖水黑臭,一到大雨天,西北角就有积水风险,你看现在多清爽亮丽,就像住在公园里一样。”秋日的雨后,鸠江区清水街道香樟小区居民缪家华一边在小区散步,一边向记者感叹道。
以多层住宅为主的香樟小区建于2000年,改造前除了有着老旧小区普遍存在的基础设施破旧不完善“通病”,还存在景观水体无活水循环、部分区域易内涝等问题。为此,去年,小区进行改造时不仅完善了基础设施:外立面整治、楼道出新、道路提升、增设路灯、智能道闸监控安装等,还“香”得益“樟”,植入了海绵化改造的设计理念,通过新增海绵设施来增强源头雨水管控,将道路、硬质铺装等不透水下垫面的雨水引流至海绵调蓄设施内,实现小区内径流雨水“应收尽收”。
记者看到,小区如意湖实现华丽蝶变,湖水清澈,湖中增设曝气装置,增强湖体水动力。湖四周增设了仿木栏杆、鹅卵石路,还有一圈转输型植草沟。“路面的雨水经植草沟吸收、渗透、净化后,汇入如意湖,可代替路边排水系统。”清水街道物业办主任周光鑫介绍说,目前如意湖已改造为具有雨水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平时发挥其正常的景观休闲功能,在中大雨时,可收集雨水,发挥调蓄功能,降低内涝风险。
这样的植草沟很常见,连着一处处既能美化环境又有雨水调蓄功能的雨水花园。据了解,雨水花园利用下凹地形,通过植物与砂土滤料层的吸收和渗滤功能,使雨水得到净化并逐渐渗入土壤。雨水量不大时,水可以存储在下方的蓄水池里,如果超过一定的高度,就会通过与蓄水池相连的市政管网排出去。
另外,根据居民需求,新建并改造的地上停车位选用植草砖,避免积水。新建的彩色步道和儿童游乐场地,采用透水塑胶铺装,可补充地下水并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作用。数据统计,小区改造后,可透水地面面积达到了16%,可充分保证居民雨后出行、游玩的安全。
“海绵”赋能让老旧小区更具活力
通过海绵改造协调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和水功能等问题,同时满足居民休闲、健身等多功能需求,让海绵城市建设与老旧小区改造充分融合……目前,香樟小区已成为全市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成功案例。
这样的成功案例还有不少。位于弋江区澛港街道的澛东新园老旧小区,改造前整体环境较差,雨污混接,小区内因地势低洼存在积水风险点。改造时充分考虑排水及景观效果,在小区雨污混接改造及内涝积水点治理的基础上,兼顾便民性。如将杂乱绿化改造为雨水花园,在优化小区景观的同时,对建筑雨落水管周边的排水沟进行局部表面封堵,建筑物雨落水管断接后及道路开口路缘石引入的雨水在排入下凹式绿地后,引流至雨水花园进行净化、滞蓄。针对小区东门的积水风险点,设置止水坡,坡顶7.47米,有效阻止道路客水进入小区。合理建设生态停车位,在满足停车需求的同时,提升硬化区域雨水下渗的能力。新增了两处彩色透水塑胶路面休闲广场,一处安装了乒乓球桌和各种健身器材,方便老人们在此锻炼身体;一处可供居民开展各种户外集体活动,新增的彩色儿童游乐设施,让孩子们终于有了嬉戏的场所。
位于镜湖区汀棠街道的蓝天小区,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新建雨水管道1818米,因地制宜通过合理布设生物滞留池、调节塘、透水铺装,透水混凝土停车位和道路、高位花坛、雨水快速过流设施等,解决小区内地面铺装破损、径流污染和绿化景观方面的问题,并有效削减下游保兴垾大富支沟的污染负荷。同时,滞涝池工艺进行了本地应用的标准化,以推广使用。
“海绵”赋能更新,家园更具活力。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后的老旧小区更具活力、更有品质、更加宜居,居民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记者在这些小区走访时,不少居民由衷感叹:“小区绿化变多了,雨天也不积水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居住环境真是宜人舒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