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9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老年大学里的活力“小老师”

日期:11-02
字号:
版面:第A10版:朋友圈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程茜 实习生 王静雯

在知识与兴趣的海洋里,年龄从来不是障碍。在芜湖老年大学,有这样一群特别的师生——充满活力的“小老师”和人生阅历丰富的“老学生”。

“老有所学”让老人们学习热情高涨,与此同时,“95后”老师的年轻身影也活跃在老年大学的课堂上,他们有爱心有想法,为老年教育注入了蓬勃的朝气和活力。

琴音绕梁 共奏乐章

10月23日上午,记者走进芜湖老年大学的古筝教室,窗外树影婆娑,16台古筝整齐排列。“我先给您戴右手,这三个甲片全都戴在指腹上,竖着戴,用带子缠三周……手半握,对,就这样向里弹……”胡瑞雯老师站在学生身旁,指导演奏前的准备和演奏方法,身旁不时传来询问声。

1999年出生的胡瑞雯在安徽师范大学就读器乐表演专业,是古筝方向的研究生,今年9月来到老年大学任教。她带的两个班级,学生基本上都是50岁到70岁的女性。胡瑞雯教指法,由易到难,比如最近教的《放马山歌》,学生们要先练基本功左手小撮,再练右手,最后双手合练。

在这些银发学子眼里,“小胡老师”讲课细致耐心,性格也活泼可爱。胡瑞雯也说,老年学生们的需求很单纯也很高级,就是想专业、系统地掌握一门自己喜爱的技能,不为考级,不为比赛,只为自己真心喜爱。“阿姨们真的很爱学、很努力!”这是她对记者强调最多的话,“她们让我看到了真正的‘活到老,学到老’!”

聊到自己的学生们,胡瑞雯感慨万千,特别是自己带的初级班学生,没有任何古筝基础,但勤学好问让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这些阿姨平时在家日日练习,还会提前到校练习,下课了也会追着她问“小胡老师,我弹得怎么样?”“老师,这个指法有什么技巧?”

听见阿姨们一声声喊自己“老师”,胡瑞雯坦言有点不太好意思,“一开始有点不习惯,但是看着她们弹古筝从零基础,到每天、每周都在明显进步,直至能流畅深情地演奏整首曲目,我感到非常荣幸和骄傲。我平时也会布置作业,会有课堂抽查,当老师就要有个老师的样子。”

在问到和学生是否有沟通困难时,胡瑞雯几乎没有过多思考就脱口而出,“几乎没有代沟”,阿姨们会在课后与她聊家长里短,或者喜欢的曲子,如民歌《阿里郎》、纯音乐的《渔舟唱晚》等等,“我与阿姨们在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我本来还以为‘小年轻’不太靠谱,没想到老师很耐心,上的课也很有意思,课后有些问题她也愿意花精力给我们解答。”老年大学学龄三年的翟阿姨,对年轻老师的课赞不绝口,“下学期我还会接着报。”

舞动自信 没有代沟

与古筝教室的古韵雅致不同,舞蹈教室里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这个动作分四个八拍,左手……”管雯,1997年出生的民族舞教师,正为穿舞蹈服的老年学生们纠正动作、排列队形。

在老年大学教课以前,管雯也教过小朋友和年轻人跳舞,她赞叹道“相比之下,阿姨们的理解能力更强一些,学习也很认真。即使年纪大了,肢体协调性和柔韧性不是那么好,但她们依然充满自信,愿意展示自我,不拘泥于刻板印象。”每天下课后,阿姨们都会拍下管雯舞蹈动作的分解视频,以便回家复习,也会记录自己的练舞动作。

管雯告诉记者,自己在老年大学教课五年了,蒙古舞、新疆舞、朝鲜舞等都教。一个班级42人,带三个班级的她,教学会从最初的热身、拉伸开始,再一步步从手位、脚位讲解,最后到成品舞蹈的展示。

在舞蹈教室里,管雯和阿姨们的关系更像是母女。阿姨们时不时给她塞个小饼干,再贴心地搭配上一瓶酸奶;与她分享好吃、好玩的地方;刷到心仪的网红舞蹈,会询问她穿什么衣服跳好看,能不能教她们跳。而管雯也会像女儿一样,向她们请教生活上的困惑,分享自己的快乐。“对我而言,和阿姨们没有代沟,只有彼此的尊重和理解。即使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小问题,也能通过沟通中和、化解。”

在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阿姨们都紧跟潮流。“她们很会打扮,会做头发、戴耳环,穿得很精致,爱美也有品位。”管雯笑着说,学生们对生活的热情与无限的生命力,非常打动她。

今年新入老年大学的李阿姨,感慨道:“年轻老师很理解我们,我常腿脚不便、记性差,但她们总夸我特别棒。”她还很感激老年大学,让她重拾年轻时的爱好,自己会一直在这学习。

本版图片 记者 许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