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林克 吴敏
“维我古镇,千载立兹。通衢三省,繁华四时……”走进襄安镇史馆,映入眼帘的一首襄安赋,道出了这个坐落于无为市西南部、永安河畔千年古镇的热闹繁华。在今年7月公布的《芜湖市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中,襄安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而位列其中。近日,记者和襄安镇史馆馆长汤继祥一起,走上这方承载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土地,聆听古襄安的声音与故事,见证这里的发展与变化。
千年历史 悠久绵长
“民间流传有‘先有襄安县,后有无为州’的说法。”汤继祥介绍,襄安镇历史悠久,春秋时随着吴、楚北上争霸中原,襄安成为战略要地,迅速发展为城邑,战国时称为驾邑。秦灭楚后,置襄安县,是安徽境内可考的秦汉古县之一。关于襄安地名的由来,有好几种说法。一是因濒临襄河而得名,取“襄河安流”之意;二是有人说“襄”和“安”是同一个意思,系吉祥用语。古人把居住地取名“襄安”,即襄人平安之意;三是取“扫除(平定)使之平安”的意思。古时的襄安是大江边的要塞,经常发生战争。秦朝统一天下后在此设县,取襄安之名,显示的是大秦的盛威。
千年历史的痕迹在襄安镇中不难寻到。去往小镇西南一处高地上,一块竖立的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石碑就是当地居民耳熟能详的“白鹤观遗址”。据汤继祥介绍,这附近曾出土过商周时期的陶罐陶片,见证着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以渔猎为生的原始部落。遗址石碑不远处,就是在白鹤观遗址上重建的白鹤寺,寺内有一处石亭名为“墨泉亭”,亭内一处古井就是当地大名鼎鼎的墨泉。据清代的《无为州志》称,每年农历的十月十五,井水会变为墨色,持续约十五天后又恢复如初,十分神奇。
商贸重镇 见证繁华
西枕永安河,南临西河,又地处陆路前往桐庐之要冲。优秀的水路陆路交通条件造就了历史上襄安的商业繁荣,襄安的南关老街就是这昔日繁华的见证。
走进老街,记者一行看到,明清时期徽派式马头墙配以小青瓦屋面的建筑随处可见,沿街两侧商铺高高的木质门板,似乎见证了这里昔日商贾小贩摩肩擦踵的盛况。老街目前是文物保护单位,居民也已经迁出,略显静谧,但附近的老人还依稀记得,这个店铺以前是铁匠铺,那个门面以前是裁缝铺……每日从天亮后开始,街上一直人流如织,熙熙攘攘。
据了解,历史上的襄安曾经是皖江重要的稻米集散地,因水路便利,镇内靠近永安河河岸的地方逐渐形成了这条南关老街。清代中后期,特别是芜湖成为四大米市之一后,从襄安每年约有10万石稻米运往芜湖。除了本地大米,桐城、枞阳、庐江等地的粮食也多由这里销往江浙一带。最繁盛的时候,全镇有72家米行,车水马龙,日进斗金。直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条街仍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来往的商贾把天南地北的货物带来,也把美味和欣赏美味的味蕾带来,交流中形成了襄安人独特的味觉系统,他们精心制作的糕点远近闻名,被称为“汉唐味道”。如用炒熟的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的襄安酥糖,进嘴酥甜,满口喷香,不黏牙不粘纸,是很多老人小孩最钟爱的当地特色小吃。
古景犹存 新容初现
“古时的襄安有著名的襄安八景,如绣塘春色、屋上耕田、白鹤道馆、仙人摆渡等,如今留存的依然有绣塘春色及白鹤道馆遗址这两处。”汤继祥告诉记者,襄安这些古景沉淀着一代代襄安人的文脉记忆,而今的襄安,在周边建有九丰千亩樱花园、海棠园、吊瓜园,还有雨露葡萄园、紫约蓝莓园等现代农业项目,花山果海般围绕着古镇,给她带来勃勃生机。
“襄安镇准备依托千年古镇品牌,打造具有江畔古镇独特地域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汤继祥说,襄安镇计划利用镇史馆、江淮民俗馆、蓝莓博物馆等,打造服务全市中小学生的研学培训聚集地;利用当地的河蟹养殖基地,蓝莓、青梅特色农产品基地打造高附加值农产品线下直播与体验基地;利用南关老街打造新型古镇慢生活等。相信随着建设计划的一步步落实到位,这处古镇必会华丽转身,有望再现当地民谣中所传唱的“昆山街,牛埠县,土桥是个金銮殿,还不到襄安一个边”的盛景。
图片由襄安镇政府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