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0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科技赋能智慧农业 为粮食丰收“保驾护航”

日期:10-26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芜湖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是近代“四大米市”之一。10月21日,记者在芜湖市中联重科峨桥智慧农场内看到,规整开阔的稻田里,进入成熟期的单季晚稻金灿灿、沉甸甸,丰收的乐章已经奏响。

“我们种植的智慧‘芜湖大米’,籽粒细长、晶莹剔透,蒸煮后清香扑鼻、柔韧可口,很受市场青睐。”今年秋收时节雨水较多,收割时间比往年稍晚,中联智慧农场的技术服务人员孙亚洲来到田边,监测水稻成熟度,操作田间智能设备,及时排干多余水分,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好准备。

孙亚洲告诉记者,智慧“芜湖大米”的关键,就在于对水稻种植全过程的数字创新和应用。他打开手机上的“中联智农云”软件,点击“长势监测”,整块稻田的实时监测影像立即呈现,“绿色代表长势正常,如果发现部分区域呈现黄色或者红色,我们可以通过启动监测无人机飞往异常点拍摄现场照片,自动上传后进行图像分析,根据智能分析结果进行精准处置。”

随着孙亚洲的操作,稻田旁木屋上的一架监测无人机腾空而起,在田间灵活穿梭,完成巡田任务后,自动落在木屋顶上的无人机槽中。放眼望去,偌大的稻田里静悄悄,不见农民的身影,而是农田鹰眼、智能化虫情测报灯、水位传感器、智能闸门摄像头、土壤墒情仪等智能设备在“值班”。这些智能设备为水稻种植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操盘手”和“智慧脑”,农民再也不用拿汗水换收成,而是可以足不出户,轻松坐等丰收。

“过去很多决策只能依靠人工,大家都是凭肉眼去看,凭经验决定。”附近的农户告诉记者,今年虽然雨水天气较多,但智慧农场里的水稻长势良好,根据目前的长势和穗形判断,预测今年产量要超过去年。“我们通过天、空、地、人、机‘五位一体’的数据采集,形成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实现了水稻生长全过程数字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保证了水稻的增产提质,实现了亩均降本110元、增产14.3%的种植效益。”孙亚洲说道。

今年32岁的孙亚洲戴着眼镜,文质彬彬,学习遥感技术的他是深耕智慧农业的“新农人”,平日里主要负责为附近农户提供技术服务。谈及为何投身智慧农业,他说:“小时候看着爷爷奶奶和父母种田,农忙时候从早晨天不亮忙到晚上月亮出来,人晒得黢黑,十分辛苦,我就想着以后要把高科技应用到农业生产上,让农民们能轻松种田。”他指着稻田边的智能农机库说:“你们看,我们有无人播种机、无人抛秧机、无人收割机等智能农机,秋收时,机械取代人工,保证颗粒归仓。”

曾经,多少辈勤劳的芜湖农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用汗水浇灌着土地换来收成,而如今的芜湖智慧农场,芜湖“新农人”们用科技赋能农业生产,驱动“智慧农业+智能农机”双引擎,闯出了一条智慧农业的新“稻”路。

记者 顾娅 实习生 谢雪琪 文

记者 吴安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