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朗诵音频能挣钱? 市民轻信网上“自由职业”被骗9000元
日期:10-24
本报讯 “自由职业”如今颇受青睐,殊不知骗子也盯上了人们这一择业意愿来挖坑下套。记者日前从芜湖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了解到,我市一位居民轻信有偿朗诵被骗9000元。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发展,一批新职业依托互联网文化娱乐需要兴起,其中为有声读物配音、担任网络音频主播等“声播”职业吸引了不少人。市民楚女士就是其中一位,她认为自身条件不错,这样的自由职业比较适合她,不用上班打卡,有任务时接单,收入也还可观,也一直对这方面招聘信息比较关注,有时也会在一些平台对相关内容进行评论。
日前楚女士收到一条微信视频号的私信,对方询问楚女士是否愿意参与有偿朗诵活动,声称能向楚女士提供播客平台有偿录音业务。楚女士便添加了指定的微信号,点击对方发来的链接,下载了虚假软件。对方称先要做任务才能获得有偿录音任务,表示任务比较简单,给指定的账号点赞即可,而且还能收到红包返利,于是楚女士在软件上参与刷单,一番操作后果然收到了红包。
鉴于此,楚女士也更信任对方。之后,对方表示楚女士可以往平台发送朗诵音频,还称会有赏金打入她的平台账户。楚女士发完后,她的账户资金却显示为负数,这让她不解询问对方。对方于是诱导其向指定账户转账补款,以满足支付赏金的条件。楚女士至此还是没有怀疑,结果仍未收到赏金,遂报警,共计被骗9000元。
对此,芜湖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有关人士介绍,从当下电信诈骗案例来看,哪里有需求,哪里往往就可能会出现骗子的身影。对于“声播”也是如此,骗子会在网络平台上寻找目标,比如楚女士在相关平台评论跟帖就显示她对这一新职业感兴趣,骗子就会通过招聘为幌子私信她,当楚女士等类似受害者相信所谓招聘的真实性后就会落入圈套。骗子接着就会以试读或做指定任务等作为“审核”,而且在受害人完成后支付报酬来诱导受害人更信任,从而为下一步做铺垫。最终,当受害人发送一定朗诵音频后,领取报酬时会发现无法领取,骗子就会称金额或积分不满足提现标准,要求受害人充值积累积分后可全部提现,结果受害人便上当受骗,如果不能及时醒悟,还会被骗子继续以种种理由诈骗,遭遇更大损失。
警方提示,不要轻信网上有偿参与的职业或活动,不随意添加陌生人微信,切勿向陌生账户转账。如遇到诈骗,留存证据及时报警。
记者 吴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