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雪芳
如果我说家中有一件“非遗”,也许没人会相信。
当然,这件“非遗”并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非遗”,而是一把有着100多年历史的旧藤椅。我对这把旧藤椅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因为它是父亲留给我的唯一一件遗产,故戏称“非遗”。
在别人的眼中,它只是一件破旧的寻常物,但在我心中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我保留此椅最重要的目的是怀念我爱的和爱我的人,也是留给子孙的一份念想。说起这把藤椅的岁数,比我的党龄(68年)和年龄(93岁)还要大。这张产于民国初年的“老古董”,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至今有130年的历史了。它见证了旧社会的苦难,新社会的幸福。虽然饱经沧桑,有的地方还有些许破损,但经过家人的不断修缮加固,至今依然大体完好。
当年父亲在世时,打工回来常躺在藤椅上休息、喝茶、看报,我们做儿女的,也经常围坐在藤椅旁,听父亲讲述家事、国事,听他谆谆教导我们要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勤俭持家。
记得母亲38岁时,家中第6个孩子诞生。因母亲年高体弱,以致难产。当时的条件非常简陋,情急之下家人就用此椅将母亲抬至接生处分娩,邻居们见状都说母亲凶多吉少,结果却顺利生下小妹,邻居们都说这是个奇迹。父亲一直说,母亲当时能够转危为安,那把藤椅功不可没。
我有弟妹5人加堂妹(因其母早逝在我家生活),全家共计9人,旧社会只住一间房里,因人口众多,藤椅就成为我们这些孩童儿时最温馨的陪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离开家乡南京,来到芜湖工作,但藤椅依旧是我乡愁的重要一环。每每回到南京,还是会在藤椅上躺一躺,陪父母聊聊天。那一刻,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个无忧无虑的时光。
父母病逝后,我将这把藤椅从南京运至芜湖,从此与它朝夕相伴。我们家也延续着上一辈的习惯,夏天坐藤椅纳凉,冬天晒太阳取暖。我的老伴走后,女儿接我去她家住,外孙知道我的心意,把藤椅也一起搬了过去,至今它仍发挥着应有的作用。我常常躺在藤椅上读书看报,与女儿一家闲聊,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