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邬杨 胡芳
今年是人字洞遗址化石发现40周年。遗址最初是怎么发现的?为什么命名人字洞?发现有何意义?在国际考古日(定于每年十月的第三个星期六)到来之际,让我们回到40年前,重温当年那段引人入胜的往事。
收集奇怪石头的年轻人
40年前,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一位年轻人在采石场的发现,揭开了一段埋藏数百万年的历史。
1984年11月,在一座被当地人称作癞痢山的采石场,采石工人盛宏江在铲黄土时,发现土里埋有一个碗口大小、外形和人臼齿一样的灰白色东西。他一下子联想到书上的动物化石,便开始有意识地收集。
苦苦钻研不得其解的盛宏江,将这些像骨头的石头寄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之后,盛宏江还带着那些他拾到的石块,自费去北京拜访黄万波教授,并受到了热情接待。自此,盛宏江、繁昌、瘌痢山连同化石,给专家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6年,受黄万波嘱托,安徽省博物院(当时为博物馆)旧石器古生物研究员郑龙亭来癞痢山调查,采集部分化石,并撰写简报发表。癞痢山位于芜湖市繁昌区孙村镇,海拔高度142米。盛宏江发现的3块化石,经鉴定为更新世的犀牛牙齿。
在全中国寻找更早的古人类遗存
国际学术界主流观点认定人类起源于非洲,大约180万年前才从非洲向欧亚大陆扩散。上世纪末,我国设立“九五”攀登计划专项——早期人类起源及环境背景的研究项目,支持学者在中国境内寻找距今180-400万年的古人类遗存,以解决东亚人类起源这一重大问题。
这一课题由后来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邱占祥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下设河北(泥河湾)、云南(元谋)、湖北(鄂西郧县)、安徽(淮南大居山)四个课题组。
1997年底,安徽课题组正式组队,时任北京周口店国际古人类研究中心主任金昌柱博士任组长。安徽以外的其它三个子课题所涉地区都已有古人类化石、古猿化石或旧石器发现,是上世纪80-90年代我国古人类学界的研究热点,唯独安徽子课题可谓“一穷二白”,这让课题组负责人金昌柱倍感压力。
1998年4月,安徽课题组出队开展野外工作,首先到淮南大居山进行发掘,发现了大量脊椎动物化石。然而,发掘了快一个月,却始终没有发现大家最期盼的与早期古人类有关的遗迹和灵长类化石。
峰回路转的繁昌之行
这时,金昌柱想到了郑龙亭介绍过繁昌瘌痢山的情况,以及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黄万波说起过,那里有一个对化石执着钻研的盛姓青年。或许,那里有课题组想要的东西?金昌柱决定和郑龙亭去一趟繁昌。
1998年5月3日,金郑二人来到繁昌,当天下午即到癞痢山进行现场调查。在癞痢山3号采石塘口,两人找人准备麻绳,带上地质锤,爬到裂隙上部,在暴露的剖面处进行勘查。在夹杂不规则角砾、棕红色黏土的第3、第4自然层采集到灵长类、山原貘等重要化石,初步判断为早更新世。
金昌柱立即向项目首席科学家邱占祥作了汇报。听了后,当时已逾花甲之年的邱占祥次日便从北京风尘仆仆地赶到位于孙村镇的课题组驻地,见到金昌柱的第一句话便是“上山”。
邱占祥对地层进行详细勘查,并仔细观察出土的标本。他认为,该遗址动物化石比较丰富,组合面貌和性质表明遗址的时代至少应在200万年以前。
当天晚上,几位专家经过商讨,因该遗址堆积剖面大致呈“人”字形,并寄予对找到人类化石的期望,将遗址命名为——人字洞遗址。
自此,人字洞,连同它背后已知和待解的历史,成为全球早期人类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人字洞遗址发掘和保护工作,由此拉开序幕。
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实证地
今年8月,“人字洞遗址与早期人类演化的环境背景暨化石发现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芜湖繁昌举行。最新学术总结认为,人字洞遗址脊椎动物化石数量丰富、种类多样、埋藏保存非常好,是世所罕见的第四纪初期(距今200-260万年之间)脊椎动物化石宝库。
自1998年5月12日第一次发掘至今,人字洞遗址经13次考古发掘,出土石制品、骨制品200余件,打击特征清晰,人工性质明确。石制品原料多样,类型和技术特点与其时代的古老性一致。综合国内外早期旧石器遗存的发现情况,人字洞遗址是亚欧大陆时代最早的人类活动遗址之一,是中国百万年人类史的重要实证地之一。
今年11月,人字洞遗址2024年秋季发掘即将展开。发现古人类化石,是考古发掘人员来到人字洞的初心,亦是开展十多次发掘工作的最大期待。当初发现动物化石、开启发掘工作的人们已不再年轻,但他们揭开的远古秘密,后续一代代研究者还将孜孜不倦地探索。
本版图片由繁昌区文物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