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邬杨 文/摄
老年住户占比大,是各老旧小区存在的普遍现实。当下,人们养老方式仍以居家养老为主,各老旧小区内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大量存在。如何与适老化改造相结合,是有关方面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时必须考量的问题。
今年重阳节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适老化改造成效不错的老旧小区,希望通过介绍他们的做法,给接下来更多老旧小区的改造工作带来启示。
适老化改造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着力点是老年住户家门口的公共区域。记者走访看到,如今,完善小区照明、监控设施,楼梯加装扶手和防滑条,丰富老人娱乐健身设施等,已成为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的“标配”。在此基础上,一些小区实施的更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适老化改造,值得关注。
位于芜湖市镜湖区的蓝天小区始建于2000年,住户八成以上都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小区不大,只有5幢6层楼房。2023年11月启动改造,2024年6月完工。改造后最大的亮点有二;一是各单元楼前加装了随刷随用的“共享电梯”;二是“海绵化”改造后,在雨污分流并解决了内涝问题的基础上,实现了水体自然健康循环。
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如今已在全市推广。今年9月,芜湖市首个小区“共享电梯”,在蓝天小区正式投入使用。一台电梯建设安装的总成本不低于40万元,自筹资金对业主来说负担较大,会导致加装过程中阻碍增多,共享模式改变了这一现状。
小区所处大富社区党委书记张开波介绍说,“共享电梯”的运营模式,是前期由政府补贴资金和电梯公司出资购买,小区业主和电梯公司共用产权。公司享有前15年运营权,在此期间业主只需每次乘坐时刷脸付费,维保、年审、缴纳电费等都由电梯公司负责。15年之后,产权完全归业主所有。
路面坑洼,逢雨必涝,是老旧小区的“通病”。芜湖作为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近年来大力开展城市海绵化改造。蓝天小区西临保兴垾,借老旧小区改造契机,同步推进海绵化改造。
10月10日,记者在蓝天小区内看到,在雨污分流改造的基础上,这里对可循环利用的雨水作了精细、科学的处理。小区楼下建有雨水循环利用生态花坛,楼间空地建有雨水调节塘,让雨水在汇入城市雨水管网之余,还能助力小区植被灌溉和景观水源补充。改造后,小区路面平整干爽,实现了“小雨不湿鞋,大雨不积水”的预期,老人雨天出行不再难。
为老人在小区里建第二个“家”
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不仅要让老人能出得了门,还要让他们有地方打发时间。
10月9日上午,记者一走进芜湖市园丁二区小区新建不久的“园丁荟·共邻中心”,便有阵阵民乐飘入耳中。二楼的多功能活动室内,62岁的小区居民迟腊梅带领由20多位退休老人组成的“江城女子乐团”,正热情洋溢地排练民乐曲目。
据小区所处园丁社区党委书记、社居委主任钱萍介绍,园丁二区的住户半数以上是老年人,2023年6月启动老旧小区改造,2024年7月完工。记者眼前这座外形现代、内饰温馨、功能齐备的居民活动中心,正是这次改造的最大亮点。
该中心位于园丁二区新改造的小区中央广场。改造前,这块空地杂草一人多高,乱堆乱放乱停现象严重。如今,这里建设了适老健身器材和造型别致的法治宣传栏,一栋崭新的“园丁荟·共邻中心”吸人眼球。
这是一个几乎可以满足所有日常养老需求的活动中心。喜静的可以在一楼社区书房阅读、下棋,爱动的可以在楼外打打乒乓球、健身器材上活动下筋骨,热爱文艺的去二楼,和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拉二胡、唱越剧、敲手鼓、练舞蹈。到饭点了,一楼的助餐点里,老年配餐准时送达,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扫码即可取餐。对小区建设、管理有自己想法的,可以在二楼户外平台的议事区,大伙坐下来一起聊一聊。
负责日常运营该中心的第三方机构项目负责人付甜告诉记者,这里最紧俏的是二楼的多功能活动室。一周七天,上午都已排满各种老人兴趣班。最近,他们正在对接相关机构,把多功能康复室利用起来,为居民开展针灸、按摩等养生保健康复服务项目。
适老化改造是一个持续推进不断改善的过程,而非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需要政府、社会、企业等协同发力,充分利用好诸如老旧小区改造等契机,以更好满足老年人需求为出发点,打通更多适老化堵点,探索出更多服务模式,让老年人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