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25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讲坛耕耘四十载 退而不休献余热

日期:07-10
字号:
版面:第A04版: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活到老,学到老”,人们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在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就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将终身教育理念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他扎根乡村教育40多年,退休后,又在所在社区为老年人创办“网络大学”开展免费教学,帮助老人们跨越“数字鸿沟”。他就是芜湖市优秀共产党员、“中国好人”——李强。

传道授业 爱生如子

李强是弋江区白马街道义兴村村民。他6岁时不幸因病致右腿深度残疾,至今仍以拐杖拄行。但他身残志坚,凭借自身努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教师进修学校学习,并在1976年成为了原芜湖县义兴小学的一名人民教师。从教后的李强克服了身体残疾带来的困难,拄着拐杖单腿站立在三尺讲台之上,把教书责任担在肩上,把育人的宗旨牢记心头。40多年的教书生涯中,李强坚持把教书和育人互相融合。课堂上,他方法独特、机敏智慧。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区、市级比赛获奖。课后,他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一直利用休息日积极进修,注重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自制教具、撰写的论文均获得过市级优秀奖。

在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同时,他更关注孩子们的身体健康心灵成长。冬天,孩子们手冻坏了,他制作冻疮药,免费送给学生用;夏天,孩子们热了,长疖子,他也制作药膏,免费给学生治疗。在为学生批改作业时,他从来不打“×”号。他一直记得小时候上学自己答题错误被老师打“×”的难过心情,所以推己及人,希望用这种方式保护好孩子们的自尊心。当他看见学生作业有错了,总让学生来他身边进行订正,再补上一个圆圆满满的“√”。他常说,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出自社会的需要、教育的需要,这种爱是稳固的、深厚的,是与教师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

义务扫盲 惠及乡里

李强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在做好日常工作之余,还竭尽所能为身边的群众服务。上世纪80年代,农村群众很多人目不识丁,生活工作有诸多不便,于是他牵头在义兴村办起了夜校进行义务扫盲。村里人多,大家的文化程度和理解能力不同,他就搞差异化教学。村里没有其他合适的老师,他一人身兼多职,既教语文,又教数学,有时候还兼职音乐教学。为提高扫盲效果,他自己编印了扫盲课本200多本。多年的努力下,他办的夜校变成了一个大磁场,将越来越多的青年吸引进来,邻乡的人听说这里夜校好,也纷纷主动来参加学习。1984年,市、县组织的扫盲工作队到村里夜校来的时候,就正好看到48名青年正聚精会神地听李强讲课,工作队队员不由称赞“这里是普扫战线上一朵盛开的鲜花”。也正是这一年,他先后荣获原芜湖县“先进普扫工作者”称号和芜湖市“先进普扫工作者”称号。

退而不休 终身教育

李强不仅性格乐观,还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他喜爱唱歌,会演奏笛子、口琴和葫芦丝。退休之前他就自学了电脑,学会了PPT、会声会影等多个软件的运用,还学习用QQ、微信和微会与学生家长保持交流沟通。退休后,他参加了芜湖市老年大学多项课程进一步“深造”。在从学习中获得快乐的同时,也让他走进了更多老年人的生活。

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李强发现农村老年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但又渴望接触新事物。于是,他在2017年创办了“浅湾成人网络文化大学”,利用微信群每晚为老人们教授拼音和百度搜字技巧,还教他们发微信、使用网上银行,帮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目前,这所“社区大学”已经有了160余名中老年学员。李强还在网上免费开设了葫芦丝和老年人网络教学等课程,每次都有200多人在线观看。这些学员中最大的80多岁,最小的十几岁。50多岁的学生许雪花和吴牡丹曾感激地对他说:“李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在退休后,还圆了我们的读书梦!”

2019年,芜湖市弋江区白马街道老年学校正式成立,李强被聘任为校长。尽管他起初因腿部不便而有所顾虑,但想到能为社会作贡献,还是毅然接受了这一重任。如今,这所学校已开设包括太极、葫芦丝、舞蹈、书法、戏曲等在内的十一门课程,作为校长的同时,他还亲自负责初级和高级葫芦丝班的教学。

四十多年来,热爱学习和教育的李强,先后获得“市优秀园丁”“芜湖市道德模范”“芜湖好人”“安徽省教书育人先进工作者”“安徽省岗位学雷锋标兵”“安徽好人”“中国好人”等多项荣誉。正如他的网名“快乐”,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不仅让他收获了快乐,也将快乐传递给了更多的人。

记者 李林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