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璐 程茜 文 汪武 摄
“年少时的梦,你实现了吗?”到了六十岁、七十岁甚至八十岁的时候,有人还在勇敢地追梦,那些年少时的梦想,依然能照进现实,绽放耀眼的光芒!尽管岁月的痕迹已经悄然爬上他们的脸庞,然而,内心的热情与激情却丝毫未减。在他们身上,让人深切地领略到:心怀热爱,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
醉心书法
古稀老人难舍翰墨情
人生有涯知无涯,学之愈多得愈多。活到老学到老,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只是一句口号,即将古稀之年的许孝圣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一理念。
记者见到许孝圣时,他正在桌前挥毫泼墨,字形苍劲有力,运笔挥洒自如。记者注意到,许孝圣写下的是“路虽远,行则至”。他告诉记者,这句话是他学习书法的秘诀之一。“练书法要持之以恒,不怕困难。”据了解,许孝圣每天都要练习书法。每写完一幅作品,他都会自己先细细品味一番,觉得写得不好就重写一张。由于对书法艺术太喜爱,出门时只要看到书法作品,不管是对联、标语还是题词,许孝圣都会上前观摩学习,研究别人的字体结构、作品风格以及字的骨力、间距等。“多向别人学习,自己才能进步得更快。”许孝圣说。
字是人的“门面”,写一手好字会受益终身。书法还能修身养性、有益健康。许孝圣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就有个“书法梦”,退休之前由于各种原因,练习书法的机会和时间不多。退休之后,许孝圣报了老年大学的书法班,这些年他一心扑在书法上,勤学苦练,潜心钻研。
众所周知,柳楷素来笔法苛刻,可许孝圣却偏爱柳楷。在他看来,柳楷清健遒劲,结字谨严,真是人老书亦老。
除了临摹字帖,许孝圣最常写的便是古诗词,“古诗词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写完之后更是觉得气势十足,心胸都开阔了。”许孝圣说。
一直以来,许孝圣就有个心愿,希望自己苦练出来的书法可以得到肯定。今年6月,他的书法作品在“欢乐芜湖 翰墨鸠兹”芜湖市书法双年展展出,受到业内人士和书法爱好者的好评。他说:“我当时只是想,自学了这么多年,我的书法到底是什么水平,参加书法展就是想让专家和书法爱好者点评一下。”
多年坚持不懈的练习使得许孝圣的书法造诣不断提高。有人请他题字,许孝圣总是有求必应。每年春节是他最忙碌的时候,除了给自己家写春联外,他还会帮邻居、亲朋写春联。“我希望能带动更多年轻人学习书法,让更多人了解、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老有所学
“姐妹花”追梦十余载
“透过窗看一幕童话,枕着光芒的云下,晚风轻轻地吹过她的银发……”6月24日上午,婉转悠扬的歌声从芜湖星之光艺术学校飘出,62岁的胡家兰和63岁的林弼成手捧歌谱,目光专注。整间教室里都是中老年人,他们深情吟唱,眼中有光。
“我年轻时最喜欢唱歌,唱红歌,唱俄罗斯歌曲。这个爱好的火种一直在心里,这些年有了时间,就要勇敢追梦。”胡家兰一头“奶奶灰”,红色T恤配直筒牛仔裙,时尚苗条。退休至今,她学习声乐十二年,“美声、通俗、民族都会唱,最喜欢艺术歌曲,最近在练习俄罗斯的《夜莺》和意大利的《我亲爱的爸爸》”。
十多年里,胡家兰学习不辍,进阶不断。一年十个月,每周安排大小课,风雨无阻;每天上午10点准时练声20分钟,从不间断。她学乐理曲谱、学气息调节、学节奏音准、学头胸共鸣,为了吐字标准和提升审美,她还辅助学习了朗诵。
“热爱在心,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自我提升,自我悦纳。”如今的胡家兰已经取得中央音乐学院校外成人声乐等级九级优秀证书,并被南瑞街道沐荷园社区聘为老年学校声乐老师。
林弼成是胡家兰的小学和中学同学,除了爱好声乐外,林阿姨近年来还“沉迷”葫芦丝,她笑着说:“今年6月19日,是我学习葫芦丝的4周年纪念日。”
2020年6月,林弼成无意中刷到一个短视频,是葫芦丝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3分多钟的曲子,深深吸引了我,独特的音色把我带到了云南傣家的吊脚楼边,太美妙了。”林弼成是个行动派,她很快购入了5把葫芦丝,并在网上报名学习。
“我之前没有任何吹奏乐器的经验,一切从0开始。最难的是口手同步,从慢板练到快板,最快手指按键每分钟能达到160次以上。”林阿姨说学习乐器没有捷径,就一个字“练”,熟能生巧,再形成肌肉记忆。她将家中隔出一块作为“音乐工作室”,里面挂着大大小小20多把葫芦丝,最爱吹奏的是《美丽的漓江河》和《茶乡夜雨》。
2022年,林弼成拿到了葫芦丝专业教师资格,并被聘为安徽省民族管弦乐协会理事和镜湖区民族管弦乐协会秘书长,“现在老年人赶上了好时代,学习渠道多,交流平台多,无论什么爱好都能让退休生活更加充实多彩、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