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保祥
我一直认为书是世间最灵巧最精妙的发明了,文化得以传承,古人的智慧可以沿袭。但当你正在执着地阅书时,一只白色的小虫子会突然从书页中钻出来,撞入你的眼眸中。
这种小虫子呈白色,细小无翅,其实就是书蠹,它们在收藏很久的书中滋生,以书纸为食,它们喜欢书籍的香、原材料的香,所以,书虫本身也有一种莫名的香气。你如果将它捉在手中观察,会发现它的眼睛正在直视你,你不想与之对视,换个角度观察,却发现它仍然在瞪着你,这是它的复眼过于强大的原因,似乎可以洞悉你的一切。这种虫子不喜阳光,每天躲在阴暗角落里,对于生疏的闯入者格外恐惧,它们蜷缩成一团,以无声对抗有声。总有些小虫子死在书页里,尸体风干后,成了书签,在干枯的过程中会释放能量,将书页染成了绿色。
查阅古籍,竟然没有关于书虫的过多介绍,只是在《汉书·五行志中之下》这样记载:昭帝时,上林苑中大柳树断仆地,一朝起立,生枝叶,有虫食其叶,成文字。后用“书虫”泛指食叶虫。
我喜欢阅读古籍,因此,也捎带着收集书虫。
我在一本叫《爰历》的书中发现了一种类似虱子的书虫,周身非常光滑,呈雪白状。它所在的位置正是书的索引页,一滴墨黑色的物质在它的旁边萌生,我用手将虫子挪开,顺便想抠掉那团墨黑色,却发现自己无能为力。我猜测这肯定是书虫的粪便,突然有一种想法,想养活这只书虱。我便将一些腐烂的书页揉碎了,放在角落里,然后将书虱扔在书中,现在,它有了自己的安身场所,可以自由发挥,书页就是它的仕途,就是它的抱负。我每天观察记录,仿佛对待一只宠物一样小心翼翼。开始时,它不吃饭,书页保持原状,十天以后,我看到它呈现干枯貌。我慌了,不敢暴殄天物,便决定将其放生,放哪儿好呢?重新放回书页,让它搞破坏吗?我正在狐疑之际,却发现,它在试吃纸张。我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发现它的小嘴扁扁的,正在挣扎着咬食书纸,它专门挑选柔软的、香喷喷的部分,它咬食的那部分文字一定幸运了,因为无数的知识被它偷入口中,消化掉,它一定知识渊博,一定是个秀才。那只书虫后来不翼而飞,不知所踪。我认为它是书的魂魄,可能被风化了,空气中依然残余一股子芳香。
还有一种书虫,叫衣鱼。一般喜欢在名人字画中生存,但书中照样有。《本经》曰:衣鱼生久藏衣帛中,及书纸中。其形稍似鱼,其尾又分二岐,故得鱼名。白,其色也;壁,其居也;丙,其尾形也。某天,我翻阅到一本先秦时代的《尉缭》,发现一只衣鱼正在书的内封里散步。它悠闲自在,喜欢潮湿的环境,最适宜湿度是95%,喜欢嚼食含有淀粉或胶质的物品,如上过浆的书画,或裱糊的箱、盒等都是蛀害的对象,严重的可将字画全部蛀毁。刚孵化或者蜕皮的衣鱼是白色的,随后它身上会长出带有金属光泽的鳞片,看上去银光闪闪。吸睛的尾羽也不是求偶之用,而是逃生之法器,危急时刻可以舍弃尾羽逃生。衣鱼应是书虫最好看的那种,它通常体长而扁,触角细长,身形有些像蜻蜓,身呈银灰色,貌似高贵典雅,让人看后不忍杀生。它咬食书纸后,通常认真咀嚼,一点儿也不马虎,纸张在胃里不停地翻滚消化,最后,所有的知识化作了一堆粪便,排泄在书缝里,让人不忍卒读。逢此虫读书人便咬牙切齿,恨不得食肉寝皮,但此虫却是无害动物,它除了喜欢淀粉和糖类外,几乎没做过其他坏事。
我将自己收集的十余种书虫专门放在一本破旧的连环画书籍中,我故意在书的精华部分掏了一个书窟窿,用吹风机营造一种干燥的环境,我将十余只胆战心惊的书虫有序地摆在其中,希望它们可以在此安身立命,吃饱了睡,睡醒了继续吃,它们可以互相蔑视,装作不识,每天各过各的生活。
然而,书虫一只只在死去,最后只剩下一堆尸体在窟窿中哀嚎。我请教一个学动物学的同学,它总结道:动物不想人类破坏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类安置的环境,不适合它们生存,它们的死去,也是一种无声的反抗。此后,我再阅读书籍,遇到书虫,不再招惹它们,而是轻轻翻过此页,阅读下页,就像有人看到我,然后忘了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