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彭璐 文 汪武 摄
现在的“618”网络购物节启动时间是愈来愈早,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花式促销活动一波又一波,即将到来的高潮也着实让人有点小期待。
对于80后、90后来说,“618”这个概念已经出现多年,看穿套路理性消费,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但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能和年轻人一样在“618”网络赶集,仍然算得上是既有趣又新鲜的体验。晒一晒老爸老妈的购物车,实在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老人也要
与时俱进
对于很多老人来说,他们在“618”购买的东西大部分都是给儿女、孙辈的。“我给小孙女买了两条连衣裙和凉鞋,给老伴买了挂脖电扇,给闺女买了防晒衣,还囤了些洗衣凝珠和驱蚊液。”家住熙龙湾的王奶奶在分享自己的购物车时表示,这些反正都是平时要买的,趁着“618”有满减优惠多买一些。
老人的购物车有时也很“个性”。68岁的赵昆就在自己的购物车里添加了地板修补膏。他说,家里装修有年头了,地板有点小损毁,请人维修麻烦,换了又花费太高,自己动手修补也就费点儿事。看到网上有地板修补膏,他早早就放到了购物车里。“同样的东西,网上从十来元钱到五十元左右的都有,我挑了个三十元左右的,就等它最后一波活动降价了。”
商家再精明也斗不过大爷大妈,当年轻人吐槽节日购物津贴和满减算法堪比奥数题时,张阿姨却早已将购物车里的8件物品算出了最省钱的精确组合下单方案。作为一名退休教师,她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时刻保持学习状态,她觉得“618”“双11”等活动发展至今已十分成熟,老人也要参与进去才能与时俱进。
当心“保健品”收割老人
“喝罗布麻茶和霜桑茶可以治疗高血压,而且还能包治百病?这到底是什么样的神药啊?”在开发区上班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父亲今年72岁,患有高血压服药多年,从去年年底就饮用这些所谓的“养生保健茶”,还瞒着家人把医生开的高血压药减半服用了。
据王女士回忆,自从学会网购,父亲大部分时间就在手机里逛各种直播间,最热衷的就是买一些声称可以调理甚至治疗高血压的保健药。“虽然我和家人强烈反对,可他还是悄悄买。这不,快到‘618’了,他在购物车里又放了好多这种所谓的药茶。”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像王女士父亲这样沉迷网购保健品的老人不在少数。在网上搜索“保健品”等字样,有很多带着“高科技”等标签的保健品,从功能手环、能量马甲等生活用品到保健茶、压片糖果等食品,可谓五花八门。
“每年我们老年科都能看到因为使用保健品导致肝衰竭、肾衰竭的病人。所有保健品的说明都明确标注‘不能替代药品’。”市二院老年病科范家伟主任提醒,保健品没有治疗疾病的作用,千万不能偏信夸大的功效。保健品不像药品受到严格的监管,所含成分能否严格标注清楚,是否与药物相互影响,都值得考虑。如果想购买保健品,他建议可与医生商议。
过度网购儿女颇担忧
拦着不让买,肯定不合适;全都让买,少不了购入很多不需要的东西甚至买到劣质产品。夹在“618”和爸妈之间,不少人开始郁闷。
家住楚江府第的李文娜最近有点心烦,因为她家的储藏间就要被快递盒子堆满了。“我妈特别喜欢网购东西,尤其是买衣服,说既便宜又好看。”她说。她的母亲年轻时就特别爱美,自从学会使用购物软件后俨然成了一名“剁手党”。上周,李文娜特意看了一下母亲的购物车,里面已经塞满了衣服、鞋子等,虽然每件价格都不高,但是数量很多,“在我妈看来,‘618’什么都便宜,不买就吃亏了”。
在一家机器人公司做出纳的李颖也有着同样的烦恼,近几年刚学会使用购物软件的父亲迷上了网购。平常会在手机直播间买个笛子、笛膜之类的,有时候也会在老友群里互相帮忙“砍一刀”买些小东西。今年“618”还没开始,他就早早在购物车里放了专业户外蓝牙音箱,坐等打折。“四月份我爸才买了一个拉杆音箱,他说那个功率不够大,不带蓝牙!”她苦笑。
“网购确实能给人带来方便,但是沉迷于网购不可取。”据范家伟主任分析,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有多种原因,比如:缺少与家人的沟通,怕给子女添麻烦,销售广告的误导,个人原因导致的理解错误,纯粹满足消费欲望等。他建议,子女在百忙之中应增加与老人的沟通,帮助判断,同时注意沟通方式,多提肯定式建议,避免被理解为“花钱多了、老了不中用了、买的都是垃圾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