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唐春山
科幻巨作《三体》近年来风靡世界,书中“水滴”“二向箔”等超越现代人类文明的想象,让人惊叹作者的脑洞是不是有银河系那么大,最吸引我的“脑洞”是一种叫做“智子”的存在。它在小说中最大的作用是封锁了人类的科技,让人类再也无法获得新的科学认知。两千年前,先哲庄周感叹“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言语间充满沮丧,简直要躺平——绐矣!
屈原《天问》开篇即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探索新的认知的过程,或者说就是寻找答案的过程。先知先哲面对迷雾一样的未知前赴后继,上下求索,绘就了一幅五彩斑斓的人类文明大卷轴。这种探索新知的态度和能力,也是人类能傲然于这颗蔚蓝星球的卓越特质!然而,人工智能来了!
人工智能一词的英语说法是artificial intelligence ,简称AI。我不是语言学家,不能确定这里的“智”是“智力”还是“智慧”。如果是智力,那么人工智能依然只是一种工具,是更高端的工具。就其与人的关系而言,它和穴居时代的结绳记事本质上没有区别。甚至有人将现代计算机的源头上溯到我们的伏羲八卦,这种说法的浅陋之处自不必说,如果从作用说,二者都是人类的工具,都是人类获得答案的“高级”工具,似乎也有相通之处。
如果将人工智能的“智”理解成“智慧”,那就让我们不寒而栗了。《易经》上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智慧更接近这种形而上的道。法国十七世纪的哲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尔曾自豪的评价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人类之伟大,不是在于会运用1+1=2,而是能发现1+1=2。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探寻认知的边界,廓清世界的本原,这才是人类的智慧之核!这也是人类神圣不可侵犯的疆域!
的确,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们不需要再皓首穷经,弹指之间就可以获取和使用人类文明几千年积淀的成果。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无法从专业技术的角度分析人工智能的模式与人脑的机能究竟孰优孰劣,但我相信人类对未知的探索不会停步,人类的思想就不会枯竭。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开尔文男爵宣布,物理学的“大厦”已经落成,人类的科学只剩下一些“装饰性工作”的时候,他肯定不会想到,这座“大厦”很快将在“相对论”的“撞击”下轰然倒塌!人类,几曾“没有问题”!
人工智能能给我们提供答案,却不能帮我们提出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问题不会越来越少,而一定会越来越多,因知识的岛屿越大,未知的海洋就越广阔。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焦虑,借用爱因斯坦的一句话——相信人类的思维是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