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杨立春老人吗?她过世了。老人家一辈子喜欢看《大江晚报》,临终前还嘱咐女儿帮助她完成遗体捐献的事。”日前,记者接到了镜湖区赭山街道黄果山社区党委书记曹娟的一通电话。老人与晚报到底有着怎样的缘分?她的心愿实现了吗?
热心老人向社区求助 只为帮助邻里
那是2022年夏天,家住黄果山社区团结二村的居民杨立春与记者取得联系,希望通过晚报表扬黄果山社区。记者赶到她家时看到,老人家虽满头白发,但身体硬朗。杨立春告诉记者,她所住的楼栋下水道不通,维修难度比较大,街道和社区得知后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组织人员维修,帮她解决了难题。其实,杨立春反映的下水道堵塞一事对她自己家影响不大,受影响的是楼上居民。杨立春说,“我是一名党员,看到群众遇到困难,应该主动去反映。现在问题解决了,我想代表楼栋居民向社区和街道表示感谢”。当时,不少居民也表示,“我们感谢社区,也很感谢杨老,她一直很热心”。
当时,杨立春已85周岁了。记者随后与老人聊天才发现她的经历不凡。1951年,14周岁的她就报名去新疆参加支边建设,在新疆工作了30年才回到芜湖,大西北锻炼了老人,让她更加坚强、勇敢、无私。2019年,她了解到捐献遗体能有助于医学研究后,便毫不犹豫地参与。杨立春告诉记者:“我们共产党员要豁达,不必讳言生死,如果遗体能为科学研究作贡献,为人民服务,我觉得值。”
临终前再三叮嘱女儿
帮她完成心愿
一晃快2年了。5月31日,记者来到黄果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见到了杨立春的小女儿蒋女士。她告诉记者,母亲去世前反复交代要完成遗体捐献一事,“妈妈生病后,经常处于昏沉状态,今年3月底的一天,她身体状况有所好转,人也非常清醒,特意和我谈了遗体捐献一事,当时我和姐姐在心理上还是有些难以接受,可妈妈说,遗体捐献是好事,要帮她实现这个心愿”。
蒋女士给记者看了一张红色的小纸条,上面写着“皖南医学院接受站”等,“妈妈一生都是说到做到的人,怕遗体捐赠事情做不成,给耽误了,专门用红纸写下这个备忘,放在显眼的地方,交代给我们,让我们一定配合完成”。说着说着,蒋女士泪如雨下。
在蒋女士携带的相关材料里,记者看到一张荣誉证书,上面写着“杨立春:您志愿在逝世后把遗体(角膜)捐献给医学事业,恩泽患者,造福社会,这种高尚的精神,将永远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
此外,记者还看到杨立春的书本、党员学习笔记。黄果山社区党委书记曹娟介绍,老人1965年入党,生前积极参加组织生活和志愿服务,党性非常高,就在临终前还叮嘱女儿为其交纳党费1000元。目前社区已将这笔党费代收,并作为特殊党费上交。
这已不是杨立春首次交纳这样大额度的党费。曹娟说,“我们近期还想找老人拍摄社区老党员的故事,没想到她永远离开了我们,社区党委已商讨,打算找人来扮演杨立春老人,把这位老党员的故事拍成短视频,让更多人知晓”。
记者 吴敏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