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落下、华灯初上,“夜校热”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白天上班、晚上学艺”的场景,成为许多年轻人的日常。
夜校并非新鲜事物。作为一种社会教育形式,夜校始终承担着改善教育水平、提高文化素质的社会职责,也构筑起几代人的共同回忆。随着社会发展,今天的夜校不断与时俱进,新颖多样的课程,显示着夜校在创新发展模式、走近年轻群体等方面的努力与尝试。
对年轻人来说,选择“重返校园”不仅因为夜校经济实惠、内容丰富、时间灵活,更在于其能够精准对接文化需求、激发更多生活憧憬。而夜校“非学历化”的教学特质,也促成了“去功利化”的学习导向。这所“成年人的少年宫”,既承载了年轻人舒缓压力、丰富生活的精神需求,也满足了现代人对更新知识、自我完善的价值追求,为忙碌的心灵留下一片可贵的栖息地。
夜校“出圈”是城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更是我国加强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应有之义。近年来,以夜校为代表的优质教育资源加速下沉,将更多公共文化资源带进普通人的生活,沉淀出更深厚悠长的城市文化。而如何进一步呵护好这股“夜校热”,则对优化政策环境、整合社会资源、提升利用质效等提出了更高的期待。
贴近日常又抚慰内心,追逐艺术又寻找自我,于行色匆匆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条贴近本真的精神之路,这或许是“夜校热”背后更为深刻的意义。
陈世涵 据《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