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峪铭
最近,我去南京儿子处小住。暮色四合, 我站在阳台上远眺南京江景,竟发现不远处有一串光亮斜挂天边。最上面一个大且亮,后面跟着一串,像长长的尾巴。那是什么奇怪的星象吗?我正困惑时,妻子扔来一句:“别瞎想了,那是南京人在江边公园放的风筝。”
放风筝?一般都是白天呀。有首诗不是说“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么,南京人喜欢在晚上放风筝,别说还真是一道奇特的风景。
于是,我立马下楼骑上电动车,直奔江边公园看放风筝。一进大门,远远就看见公园中央,有十多个人围聚在一起七手八脚的,不用说是组团放风筝的。他们手拽风筝线,仰望空中,只见空中有老鹰、蜈蚣、八戒……各色造型风筝迎风飘升,栩栩如生。再看那即将放飞的风筝,铺在地上,大如农家晾晒粮食的团箕,各色LED小灯泡,勾勒出蝴蝶轮廓,风筝线上间隔装有盏盏小灯。只见一人迎风高举着风筝,一人手持线盘不停地顿、拉、拽、扯,风筝也就晃晃悠悠地升上了空中。
“翩翩风起后,五色烟云浮”,月明星稀,电光闪烁,各种风筝将天空装点得异彩纷呈。这么轻巧就将风筝放上天?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当年刚当班主任时,一次学校组织放风筝比赛的往事。那次我带领学生按美术课本上的步骤,先用竹条扎出蝴蝶风筝的基本造型,再用纸糊上,用水彩给蝴蝶翅膀着色。我还别出心裁地在“蝴蝶”肚中装了五彩纸屑,并拴了一根细绳,待“蝴蝶”升到空中一拉,就有“天女散花”的效果。哪料试飞时还行,到了正式比赛那天,在湖堤上“蝴蝶”挡不住风力,竟“折戟沉沙”了。可见放风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向其中的一位老者讨教起放风筝的技巧。老者将风筝拴在电动车后座上,摸着胡须说,放风筝要把握风向逆中行,手握线头力要匀。当然熟能生巧才是王道。接着他又讲起了其祖上的故事,说在明朝,其祖上是明军一百户长,在朱棣大军压境,都城岌岌可危时,祖上在燕子矶头将红风筝放上天,向城中传递情报,城中官民见到信号,为避战祸四处逃散,连朱允炆皇帝也不见了踪影。这样说来,金陵放风筝的历史很悠久了。
传说无法考据,但老者放风筝有家族传承确是真的,老者又说,金陵风筝的制作需要经过好多个工序,包括选材、剪纸、粘贴、上色、施漆等。还要考虑风筝的平衡性和飞行性能,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机械结构,使风筝具备一些特殊的动作。听到这,才大概知道了金陵风筝在天上活灵活现的原因。
这时老者看风筝在天上有点失衡,忙解开系在电动车上的风筝线,用力将风筝控制住,老者此时已气喘不匀,没有了刚才的淡定从容,但依然兴致高昂,似乎要与其他风筝追高的意思。虽然风筝飞得越高,风阻越大,会颠簸动荡,但只要命运之线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上,就可以稳定地向上攀升。当老者放尽线盘最后一寸线时,已是汗水涔涔了,看来放风筝不仅能强身健体、愉悦心情,也折射出人们对生活和梦想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