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来自于上世纪末的地下矿井,是煤矿工人用汗水和智慧于地下深处铸就辉煌成就的象征;一枚省“五一”劳动奖章,来自于新世纪的司法系统,代表着对司法鉴定工作者公正严谨、勤奋专研的认可。两份荣誉虽然时光跨越30年,空间相隔近千里,却都花落同一个家庭。家风传承,则是两枚奖章之间看不见的因果纽带——近日,记者走进皖南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倾听刚刚获得2023年度安徽“五一”劳动奖章的法医学院教师苏莉,讲诉她的家风传承,感受别样的劳模情怀。
劳模父亲: 不做“富二代”甘当“黑哥们”
苏莉的父亲名叫苏德福,出生于香港一个富商家庭。上世纪60年代初,苏莉的爷爷将淘气的小儿子苏德福送回老家山东青岛接受教育。后因时局原因,回不了香港的苏德福留在了山东枣庄山家林煤矿。别人眼中吃不了苦的“富二代”,从煤矿最基础的挖煤掘进干起,一步步成长为了矿上的机电工程师。
在苏莉的印象中,父亲对待工作极其认真,“几乎每天都会下矿井,在狭窄的矿道内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每次下井都会变成‘煤黑子’,有一次我与父亲擦身而过,因为他从头到脚黑乎乎的一片,我竟然没有认出他来”。苏莉回忆,父亲曾说过,他所从事的机电工作相当于煤矿的生产命脉,丝毫懈怠不得。由于工作强度高,下班回家后父亲经常看着电视就睡着了。但无论多么累或是工作上遇到多少技术难题,苏莉几乎没有看到父亲愁眉苦脸过,“他总是乐呵呵的,用开朗乐观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似乎什么辛苦、困难都能扛过去”。
改革开放后,苏莉的爷爷多次从香港回山东找儿子苏德福,劝他回家继承家业。可苏德福三次去香港探亲,却又都回来了。“父亲说,舍不得打拼了20多年的矿井,舍不得矿上的那些‘黑哥们’”。1994年底,苏德福获得煤炭工业系统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而他“不圆香港黄金梦,甘在矿山写春秋”的故事,也在几年后被著名编剧冯俐创作成话剧作品《人跟人不一样》,在当时巡演时曾轰动一时。
劳模女儿:
父亲赠予了我最宝贵的财富
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22年6月在四川考察时的这段讲话,对于苏莉来说,“坚守岗位,敬业奉献”,是父亲苏德福多年来始终不变的初心,而这份初心也潜移默化为家风家训,根植于苏莉的心中,一直在她的求学、工作之路上发挥着无形的影响力。
2000年,苏莉考上皖南医学院法医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省知名法医学教授李永宏老师。本科学习临床医学专业的苏莉,对法医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工作内容、学科发展前沿了解较少,很多专业知识都要从头学起。“但一想到父亲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也是从零开始学习,成为煤矿上的机电工程师,我顿时觉得这点困难不算什么了。”在皖医法医学院各位老师的帮助指导下,在父亲的鼓励下,苏莉顺利完成研究生三年的学习,并留校工作。
“工作中遇到困难,我都会与父亲进行沟通交流,父亲用他多年的工作经验,生活经历给我指点迷津”。苏莉说,父亲乐观、向上的心态让她受益良多。“司法鉴定工作中,当遇到对我的鉴定案件投诉、对我鉴定意见质疑的时候,想起父亲对待工作、生活的乐观态度,我总是能调整好心态从容应对,不逃避不回避”。二十年来,苏莉严谨对待每一个鉴定案件,以客观、公正的鉴定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获得了同事、领导及案件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今年4月,当得知自己获得2023年度安徽“五一”劳动奖章后,苏莉第一时间给远在山东的父亲苏德福打去了报喜电话,“父亲很高兴,对我说‘不错,不错,你也是劳模了’”。
记者 李林克 文 汪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