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7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七更点 古老小巷荣光多

日期:05-31
字号:
版面:第A09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芮娟 文 汪武 摄

在芜湖二街和长街之间,有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名为“七更点”。

这条古老的小巷虽然仅216米长,宽也不到3米,但这里曾是新中国成立后“芜湖铁画”最早传承和发展的地方。如今小巷旁,人民城市建设项目——花津桥宜邻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见证城市荣光的七更点小巷也将迎来新变化,焕发新光彩。

新中国“芜湖铁画”从这里传承

七更点巷,南起平安里,北至永平里,状如“L”形,先是南北走向,后是东西走向。说起这条巷子名称的来历,还与乾隆皇帝下江南有关。据传,当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至此休歇,他向一书生打听附近地名,书生信手指了指堂前的七根柱子,说就叫“七更点”。乾隆派人回访时,钦赐地名“七更点”。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七更点巷虽然名气不大,但在68年前却有过一段辉煌的历史。据“芜湖档案”微信公众号记载,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开始抢救和保护民间传统文化,其中就包括“芜湖铁画”这门传统技艺。当时芜湖市领导十分重视此事,经多方调查、访问,了解到储炎庆有打制铁画的技艺,并且也是幸存的唯一的铁画艺人。于是,时任市委书记郑家琪、市手工业局局长高书云便多次登门拜访储炎庆老艺人,并在“七更点”设了一个车间,成立了“铁画恢复小组”,开始了生产、研制铁画的工作。

1956年5月,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成立,厂址就位于七更点7号,是专为恢复生产芜湖特有的美术工艺品——“芜湖铁画”而创建的单位。在七更点的铁画生产车间里,“芜湖铁画”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储炎庆摒弃了旧社会绝技不传外姓的陋习,突破昔日门户之见,在1955年和1957年,先后两次招收艺徒,手把手地将锻制铁画的技艺毫无保留地教给了他们。这些弟子们又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后来者,成就了“芜湖铁画”事业的蓬勃发展。直到1973年为扩大生产,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才迁至九华中路。

“15分钟幸福生活圈”建在老巷旁

时光荏苒,虽然芜湖市工艺美术厂搬离“七更点”,但静静守候的小巷一直都在,承载着城市记忆,记录着城市变迁。

5月28日上午,从二街进入七更点巷,记者一眼就看到围墙上古色古香的路牌。小巷西侧,是经过改造、旧貌换新颜的兴安花苑、富春园小区,再往前是金苑小区,上班高峰期已过,不时有居民从小巷悠然走过,几家小店开门迎客,充满着生活气息。小巷东侧,则是另一片繁忙,高高竖起的围挡内机器轰鸣,花津桥宜邻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一排绿树枝叶伸展到围挡外的巷子,粉色的夹竹桃正盛开,如同少女的笑颜,给历经岁月洗礼的小巷增添了几分生机。

85岁的蒋芳桂老人从芜湖解放后一直住在七更点巷旁。“这里最开始是泥土路、石子路,后来是水泥路,两边的房子最开始是民房,后来变成了楼房、小区,现在更‘高大上’的宜邻中心也要建起来了,这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如今,住在兴安花苑的蒋芳桂老人,每天都能见证花津桥宜邻中心的点滴变化,她也期盼着,七更点巷再次迎来新变化。

可能是因为有着特别传说和辉煌历史的缘故,在街道改革、社区合并的浪潮中,以“七更点”命名的社区一直保留着,服务着周边4000多户居民。七更点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主任汪萍欣喜介绍,作为花津桥宜邻中心出入口之一的七更点巷今年也会迎来道路改造,“届时,管线下地,雨污彻底分流,破旧水泥路改为干净沥青路,居民从此出行更舒适。”

市井小巷,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让我们一起期待,七更点巷焕新后的“15分钟幸福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