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一门手艺不易,坚守一门手艺更难。
在芜湖青弋江畔的西河古镇“渔痴琴堂”,记者见到了“守”艺人——翟光宝,他是弋農古琴斫制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
“弋農古琴斫制工艺”是第六批安徽省级非遗项目,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准以及美学价值。
制作一床古琴要3年时间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七弦琴等,凭借传统的宫、商、角、徵、羽五音体系,符合金、木、水、火、土五行。后来又加上“文、武”弦,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琴意得之于弦外,深受文人雅士喜爱。
斫,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斫琴”是指对古琴进行精工细作的一种工艺技术。专门制作古琴的匠人,被称为“斫琴师”。历经几代人的传承发展,翟光宝家传的弋農古琴斫制工艺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我家祖籍是泾县桃花潭,后来辗转来到湾沚红杨镇,爷爷、父亲在日常修建、修复古建筑之余,就擅长制作古琴。我亲手制作的第一床古琴,是在1983年高中毕业后。”今年62岁的翟光宝说,“古琴尺寸,‘老尺’是三尺六寸五分,暗合一年365天之意,折合为122厘米长,约22厘米宽,其余大多为外观不同。”
古琴有50多种制型,弋農古琴是其中一种,又称“百纳琴”,是以古木片合漆胶合而成的琴,始创于唐代。经过选材出形、挖槽腹、合琴裹布、上鹿角灰胎、打磨试音、上大漆、上弦试音等一百多道工序,精雕细琢斫制而成,赋予了弋農古琴特有的音色。制作一床弋農古琴,仅仅上大漆就需要1年,整体大约需要3年时间。
古琴斫制技艺后继有人
翟光宝自幼喜爱美术及中国传统文化,现为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安徽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古琴处处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世界观:古琴的选材与制作十分考究,全部采用天然材料。如,面板(阳材)用老桐木、老杉木,底板(阴材)用梓木、楠木等,达到‘阴阳和谐’。古琴的制作仅面板和底板的拼合即需九十多道工序,制作工艺复杂。而面板上,头部就有支撑琴弦的‘岳山’,紧挨着‘承露’,上有七弦空穿琴弦,下有调弦七个‘琴轸’,琴尾两侧饰以‘冠角’;面板另一侧安装‘琴徽’(音位标识),琴头至琴尾分为十三徽。岳山和琴弦涵高山流水之意;面板呈弧形,底板为平,代表‘天圆地方’。”翟光宝对于古琴娓娓道来。
采用祖传古法纯手工制琴工艺,精雕细琢,让每一床古琴因材料、材质的年份、振幅大小、斫制工艺等不同,而音色不同。在古琴木胚的制作上,需要考虑到原材料的纹理走向、静置时间、面板和底板的配合等,才能保证古琴的稳定性和声音的共振呈现。琴身其实是空心的——类似鱼腹状的深长“槽腹”是形成古琴悠长声韵的物理条件之一。大小槽腹怎样的深浅,中空剜留怎样的大小,底面厚薄怎样的匹配比例,声池、韵沼、项实、纳音,乃至漆胎附着遵循怎样的调节规律,才能有利于产生需要的共振都非常有技术含量——所有这些,全在于斫琴者的手艺与感觉。
音色是古琴的核心,选材就决定了古琴的音色。制作古琴需要百年以上的“老木头”,翟光宝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精力寻找这些“老木头”。他一听说什么地方在维修老房子,就要赶到现场,每寻来一段都如获至宝。四十余年里,翟光宝将自己的心血融入到了古琴斫制的每一个环节,总共制作了一百多床古琴,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融进了每床古琴。斫琴对他来说不仅是职业,更是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翟光宝带有四个弟子,有的已经出师。儿子、孙子都掌握了弋農古琴斫制工艺,尤其是孙子特别喜爱斫琴,一有空就来帮忙,让他感到十分欣慰。他最近正忙着编制“弋農古琴斫制工艺”方面的书籍。“我希望有更多人能了解和喜爱古琴艺术,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希望能培养更多的斫琴师,让这门手工技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翟光宝对“弋農古琴斫制工艺”的未来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