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又称“小人书”,书本以连续的图画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因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老少皆宜的通俗读物。在没有电视、没有网络的时代,街头巷尾的“小人书摊”就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孩子们的精神乐园。
在芜湖,有这样一位收藏爱好者——张丹青,他对镌刻着“旧时光”的书画作品情有独钟,从1997年至今,他四处寻觅,收藏了数万册连环画,还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电影杂志、贺卡书签等珍贵藏品。5月22日,我们来到张丹青家中,走进他的“藏品世界”,探寻一段“光阴的故事”。
1
“小人书”装满一间屋
或许起名为“丹青”,就与书画作品结下了不解之缘。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张丹青从小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名家绘制的“小人书”。书中生动逼真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浩瀚的历史知识和英雄故事,让张丹青如饥似渴。直到1997年,工作之余他和朋友一起逛书摊,重新邂逅“小人书”,热爱一发不可收拾,从此他入了收藏连环画的“圈”,四处“寻书”乐此不疲,20多年来,他的收入几乎全贡献给了收藏。
收集到的藏品越来越多,张丹青就用一间屋来安置藏品。走进东郊路上的一处普通老式民房的二层阁楼,仿佛走进了“小人书王国”。“目前这里还有万余册品相较好的藏品,之前已经处理了近3万册,实在放不下了。”
随着一个个收藏箱的开启,记者只感到“展册万象罗眼前,宛如卧游博物馆”,在他上万册藏品中,爱国题材、警察故事、文学名著改编比比皆是,甚至不乏一些珍品。这些“小人书”被分门别类,每一本都仔细地放入塑料保护袋,尽管纸张早已泛黄,但平整又干净,似乎还散发着岁月的墨香。
2
“故纸堆”里宝藏多
每打开一箱,都像开启了一个“宝藏”,“民间传说”“三国演义”“战斗故事”等让人目不暇接。“《虎门硝烟》《淮海战役》……这一箱几乎都是我们安徽出版的,这一套《水浒后传》是我们芜湖的画家陈光华老师绘画的,每一册我都去找陈老师签名了,我觉得很有收藏价值。”
“你们看,这一箱是‘警察题材’,警匪故事曾经很流行,既好看,又能普法。”翻看着《除夕枪声》《撒开法网》《深山围歼》《万里追踪》等一套书籍,记者也瞬间被生动逼真的画面所吸引。
其中,有一箱藏品是用塑料盒保存的,“这一箱就比较珍贵了,比如这本《难忘的战斗》就是汉藏双语版,这种双语版保存较好的连环画我收来要五六百元一本,市场上甚至能卖到几千元一本,很珍贵。”
这么多的藏品中,张丹青最爱的一本是有些破旧的1962年版本的《渡江侦察记》,“中国连环画有两大画家‘北刘南顾’,刘继卣和顾炳鑫。这本书就是顾炳鑫老师画的。十几年前,我当时偶然得知芜湖有一个收藏爱好者收到了一本老版的《渡江侦察记》,我赶到时已经被买走了,我又赶到买书的人家中,加钱让人家割爱,这才如愿收入囊中。”
3
“热爱”仍然在路上
翻阅张丹青的“宝藏”,不时有新的惊喜:民国时期商务出版社出版的《野人记》一套十册,说的是人猿泰山的故事;1952年至1965年《大众电影》杂志,目前安徽省内最全最多的藏品就在张丹青这里了;还有一本收藏了上百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贺卡、书签集册,发黄的字迹中穿越时光的祝福,如今读来仍然温暖。
张丹青的收藏并未停止,就在采访前一日,他在芜湖小九华集市上花费上千元收到一套1977年全套的《工农兵画报》。热爱从未止步,这些他人眼中过时的东西,却是张丹青眼中最珍贵的宝贝,在他看来,这些不仅是时代的艺术产物、历史的见证,也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们所开启的阅读时光里,蕴含着老一辈几代人昂扬向上的力量。张丹青表示,他将从藏品中整理出一部分书籍,捐赠给社区书房,让更多人重温“旧时光”里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