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1-08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大江晚报

对话“非遗” 聆听精彩

日期:05-24
字号:
版面:第A08版:风物志       上一篇    下一篇

□记者 吴安亚 顾娅

非遗不是古老的“物件”、华丽的“摆设”,而是一颗颗有生命活力的种子,只要落入新的时代土壤,便会再次繁盛。当非遗搭上网络“快车”、融入年轻人的“朋友圈”,当年轻的“新匠人”为非遗“老手艺”注入青春活力,这样的双向奔赴下,不仅让非遗跨越历史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更谱写了一个个鲜活的“非遗”新故事。

即日起,本报开设“对话·非遗”专栏,让我们一起走近芜湖“非遗”,对话“非遗”传承人,聆听“非遗”背后的故事,以及一代代传承人“择一事 终一生”的“酸甜苦辣”。用一个个精彩的“芜湖故事”,唤醒“城市记忆”,感受传统文化的历久弥新。

爱上一座城,始于颜值,忠于文化。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铁与火的碰撞,在芜湖,既能锻制出鬼斧神工、气韵天成的芜湖铁画,又可以打造出城市烟火中精巧实用的“芜湖三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城市古老的生命记忆,是活态的文化基因,走近“非遗”,我们感受到的是从岁月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化和诗意。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1

非遗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芜湖,春秋时因“湖沼一片,鸠鸟繁多”而名“鸠兹”。《左传》中记载“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这是一座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形成了独具特色、璀璨夺目的地域文化,带有各种文化和谐共融的区域特征。

公元前109年前,汉武帝置县,因“蓄水不深而多生芜藻”始名“芜湖”。南唐时即“楼台森列,烟火万家”。两宋时期,被誉为“长江巨埠、皖江中坚”。元明时期,成为长江中下游的物资集散中心,《天工开物》载“浆染尚芜湖”。清末时芜湖已发展为全国四大米市之首。长江和青弋江的交汇之地得天独厚的便利交通,催生出经济繁荣,历来商贾云集,造就出一批能工巧匠。

芜湖传统手工技艺就是植根于发达的冶炼业、手工业。发达的冶炼业和高超的锻技,为驰名中外的“芜湖铁画”“芜湖三刀”(剪刀、菜刀、剃刀)提供了先天的基础和条件。2006年5月,“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后,“非遗”在芜湖越来越多,也被越来越多人所熟悉。

2

全市现有县(区)级以上非遗284项

“发达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及河运业,自古就将各县镇紧密联系在一起,生活频繁交流,文化相互交融,因此芜湖‘非遗’项目区域分布相对均衡。除芜湖铁画一些传统民间手工技艺、生产商贸习俗相对集中于市区外,其余绝大多数项目都可以在各县区找到传承,有着太多的故事。”芜湖市博物馆副馆长杨琪对于这些情况非常熟悉,她一参加工作就恰逢为期三年的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截至2024年5月,芜湖市现有县(区)级以上非遗共计284项。其中,国家级非遗3项,省级非遗30项,市级非遗65项,县(区)级非遗186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曲艺等十个类别,可谓‘门类齐全’。”芜湖市文化馆副馆长唐俊如数家珍。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芜湖这片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留传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饱含着先民们的世界观、审美和创造力,更好地保护好、传承好这些‘非遗’,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芜湖市文化馆社会活动部(非遗办)主任吕燚介绍说。

3

芜湖“非遗”绽放时代芳华

守护好文化遗产,就是守护民族的根与魂。

近年来,芜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加大了资金投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非遗保护工作已纳入《芜湖市“十四五”规划》,出台《芜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和管理办法》,第一部地方性法律法规《芜湖铁画保护和发展条例》于2017年1月正式实施。同时融非遗、旅游、教育于一体的“非遗研学游”“非遗展演”“非遗集市”和“非遗沉浸式体验”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芜湖铁画、目连戏、耿福兴传统小吃、张恒春中医药文化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成效显著。在社会广泛关注和支持下,走出历史的芜湖“非遗”正绽放出时代芳华。

本版图片 记者 吴安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