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盛唐的月光洒落在五松山麓,诗仙李白挥毫写下“我来五松下,置酒穷跻攀”的千古名句,这片土地便被注入了永恒的诗性灵魂。
六十载风雨兼程,一甲子春华秋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教体局的悉心指导以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扎根于这片文脉沃土的铜陵市第三中学,以“开山启路,百炼争新”的精神为笔,以五松山的钟灵毓秀为卷,在青铜文化的铿锵韵律中,谱写了一曲“立德树人”的教育华章。从1965年的蹒跚起步,到如今省首批示范性高级中学、科技示范学校等,铜陵三中用六十年的坚守与创新,将千年文脉与现代教育理念熔铸为独具特色的五松山校园文化体系,让“扎根、舒展、绽放”的办学理念,在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成长中熠熠生辉。
精神铸魂 在传承中锚定教育坐标
“开山启路,百炼争新”,这八字市三中精神,既是对铜陵“铜都”冶铸文化的深情呼应,更是市三中人六十载办学的精神图腾。回溯建校之初,面对办学条件的简陋、教育资源的匮乏,三中人以黄帝“披山通道,未尝宁居”的开拓勇气,在教育的荒原上劈荆斩棘。从最初的几间校舍、一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到如今拥有植物园、生态馆、科创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成为涵盖生物、体育、国际、科创四大特色教育的品牌学校,“开山启路”的精神始终是三中人前行的底气。
而“百炼争新”的内核,则在铜陵悠久的青铜冶炼史中找到了共鸣。正如青铜需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器,三中人深谙“教育非一日之功”的道理。六十年来,学校历任领导班子接力传承,始终带领师生深耕教育沃土:一方面扎根经典教育理论,借鉴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大胆探索特色办学,在课程改革、教学创新中不断突破。正是这份“百炼”的韧劲,让三中在时代浪潮中始终挺立潮头,朝着“办令人尊敬的学校,创高品质示范高中”的愿景稳步前行。
“身体健康,心理阳光,学业进步”的校训,则为市三中学子的成长划定了清晰的坐标。“教育的本质是培育完整的人”,该校将体魄强健作为立身之本,让操场成为学子挥洒汗水的舞台;以《管子》“心宁则智生”为指引,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阳光心态照亮成长之路;更以“少年辛苦终身事”的嘱托,引导学子在学业上勤勉精进,不断超越自我。在“厚学求是”的校风、“敬业修德”的教风和“志恒行远”的学风滋养下,校园内既有“厚学如大地载物”的沉潜,也有“求是若探骊得珠”的执着;既有教师“敬业乐群、修德立身”的担当,也有学子“志存高远、笃行不怠”的追求。
特色立校 在创新中培育多元人才
六十年来,市三中从未停下探索特色教育的脚步,以四大特色教育为支柱,为学子搭建了“各展所长、多元成长”的舞台,让每个生命都能“舒展”成长、“绽放”光彩。
生物教育是该校最鲜明的名片之一,而这张名片的底色,是始建于1970年的植物园与1998年的生态馆。占地近10亩的植物园,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学植物园,园内119科950余种花卉、129盆盆景,连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250年树龄的胡颓子等“活化石”,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植物百科全书”;204平方米的生态馆内,161种动物标本、216只蝶类标本、191瓶浸制标本,让学子得以近距离探索自然的奥秘。依托这两大“宝藏”,生物教研组践行“生态育人,实践求真”理念,构建“基础+拓展+探究”三级课程体系,从基础实验室到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从兴趣小组活动到科研课题探究,让生物学习走出课本、走进自然。1986年,学校生物科技兴趣小组活动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普通教育》,2024年学校入选首届安徽省中小学幼儿园教研基地校,这份从“探索”到“示范”的跨越,正是该校生物教育实力的最佳证明。
体育教育则书写了“以体育人,以体育魂”的精彩篇章。自1980年创设体育班以来,市三中体育教育便一路高歌:2005年成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先后跻身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副主席单位、国家级校园足球特色学校行列。在这里,教师们以“敬业”之心深耕赛场与课堂,多名教师获评全国优秀体育教师、安徽省体育先进工作者;学子们以“志恒”之志挑战自我,在田径、技巧、射击、举重等领域屡创佳绩。世界技巧比赛冠军卢海燕、许兵,亚洲射击比赛亚军刘学杰,举重亚锦赛及世少赛冠军汤飞……这些闪亮的名字,是市三中体育人才培养成果的生动注脚;而数百名学子考入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高校,更是学校“体教融合”理念的有力彰显——三中不仅培养运动员,更培育“体魄强健、意志坚韧”的时代新人。
在国际教育领域,市三中以“双向互鉴,多元成长”为理念,搭建起联通世界的桥梁。自2003年开启国际化探索以来,学校通过AFS项目、中澳班(2009年设立)等载体,与美、英、澳等国10余所名校缔结姊妹学校,常态化开展师生互访、文化研习活动。外籍教师执教的口语课、雅思课程,让学子在沉浸式语言环境中提升能力。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的亮眼表现、海外名校录取通知书上的滚烫姓名,见证了500余名“国际视野学子”的成长。作为“国家级汉语国际推广中小学基地”,三中不仅让学子“走出去”看世界,更让中华文化“传出去”亮风采,为长三角基础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三中样本”。
科创教育则是市三中面向未来的“先手棋”。始于2006年的机器人项目,历经十余年深耕,已斩获国际、国家级金奖5枚,全国一等奖13枚,成为中学机器人教育的“标杆”。今年,该校升级改造科创中心,整合机器人竞赛、无人机训练、3D打印、VR体验等前沿功能区,打造沉浸式科技学习环境,让越来越多学子的“科技梦”落地生根。
文化润校 在诗意中涵养生命气象
“一所学校的魅力,在于其独特的文化气质。”市三中的文化魅力,藏在五松山校园文化体系的每一处细节里——从标识文化到生态文化,从书院文化到生活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在此交融,滋养出“诗性与理性并存”的校园气象。
标识文化是三中精神的“视觉表达”。校徽以蓝白为主色调,取《荀子》“青出于蓝”之意,“3”与竖线构成的“中”字,似书简启卷,如剑指苍穹:“3”化浪涌,承《道德经》“三生万物”之哲思;竖线立轴,显《礼记》“中立而不倚”之品格。校歌《在这里,收获辉煌》以“凤凰翘首,五松吟唱”起兴,用“惠风化雨,桃李芬芳”“远志博学,铸就栋梁”勾勒出教育的全景,唱响了师生砥砺奋进的强音。校色中,宝石蓝象征智慧与创新,呼应“三中蓝”的澄澈;长江红(赭石色)承载地域文脉,连接铜陵冶炼历史与五松山底蕴。校树翠松取《论语》“岁寒知松柏”之意,喻坚韧正直;校花清荷以“出淤泥而不染”为魂,显高洁纯粹——这些标识,共同构成了三中的“精神图腾”。
生态文化是市三中“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动实践。植物园与生态馆不仅是生物教学基地,更是学子亲近自然、感悟生命的课堂。春日的杜鹃、夏日的清荷、秋日的银杏、冬日的松柏,四季流转间,学子们在观察中学会敬畏自然。生态馆里的猛禽标本、海洋生物标本,让学子们懂得“万物有灵”。在这里,“生态育人”不再是口号,而是“看一朵花绽放,识一种树生长”的日常,是“尊重生命、顺应自然”的理念浸润。
书院文化则为三中注入了“书香墨韵”的底色。2023年改建的五松书院,以1200平方米的开放式空间,打造阅览区、电子阅览区、阶梯阅读区等多元场景,让阅读成为“沉浸式体验”;五松山文化碑廊更藏着“千年文脉”——68块石碑镌刻着李白、黄庭坚等文人吟咏铜陵的60余首诗作,沈鹏题写的碑名、当代名家的手书,让学子在观摩吟诵中与先贤对话。课余时分,书院内的翻书声、碑廊下的诵读声,共同奏响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旋律。
生活文化则让教育融入“烟火气”。师生餐厅“三味轩”,取“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将“精神食粮”与“身体滋养”结合,彰显“全面育人、精细育人”的追求;师生健身中心“悦心馆”,化用《诗经》“以慰我心”,让运动成为“形神兼养”的载体,学子们在奔跑、跳跃中感悟“银鞍照白马”的豪情,在动静相济中沉淀内心;学生宿舍“揽月居”,撷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之壮志,寄寓“星空梦想”“蟾宫折桂”“心灵居所”三重深意,让宿舍不仅是休憩之地,更是“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成长港湾。
薪火相传 在坚守中奔赴未来之约
六十年弦歌不辍,一甲子薪火相传。从1965年的筚路蓝缕,到如今的桃李芬芳,教师们以“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担当,在讲台上传道授业;学子们以“少年自有少年狂”的朝气,在校园里逐梦前行;校友们以“反哺母校报恩情”的热忱,为学校发展添砖加瓦。六十年来,学校培养的数万学子,有的成为科研领域的领军者,有的成为文体界的佼佼者,有的成为基层一线的奉献者……他们带着“三中印记”,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这正是“立德树人”最生动的成果。
站在建校六十周年的新起点,铜陵三中并未停下脚步。未来,学校将以五松山校园文化体系为引领,深化四大特色教育,完善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让“扎根、舒展、绽放”的办学理念惠及更多学子;将继续传承“开山启路,百炼争新”的精神,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努力实现“办令人尊敬的学校,创高品质示范高中”的愿景。
巍巍五松山,见证了铜陵三中的六十年风雨;滔滔长江水,将承载着铜陵三中的下一个征程。铜陵三中,必将以更昂扬的姿态,书写“诗性与理性并存”的教育新篇,让五松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更耀眼的光芒!
文/杨竹青 图/铜陵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