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梅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传播行业进入智能传播时代。本文从新闻生产、传播方式、受众互动三方面分析智能传播带来的变革,指出算法偏见、信息茧房、伦理失范等挑战,并从技术优化、制度规范、人才培养层面提出应对路径,为新闻行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智能传播对新闻传播行业的影响
在新闻生产环节,智能化工具能够显著提升生产效率。一方面,AI写作机器人广泛应用于财经、体育、气象等新闻生产领域。近年来,从美国的Narrative Science公司推出的机器新闻写作工具,到腾讯财经的dreamwriter,再到新华社的快笔小新,机器人记者逐渐成为媒介机构的得力“新员工”,可以实现24小时待命,并保持高效率工作。机器人新闻逐渐走入公众视野,缓解时效性强、重复性高报道的人力压力。另一方面,基于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智能审核技术,可以快速识别虚假信息、低俗内容与敏感词汇,为内容质量把关。
传播方式上,呈现精准化与多渠道化特征。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集中传播方式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而算法推荐技术可以基于用户浏览历史、兴趣偏好等,持续分析用户的行为,不断推送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增加用户的停留时长和点击率,实现精准化推送。同时,智能技术让传播渠道更加多元,除了传统的手机、电脑之外,车载屏幕、智能音箱都成为新闻传播的新载体,用户可以通过语音交互、手势控制等方式,随时随地获取新闻。
受众互动层面,智能技术构建双向互动生态。一方面,智能技术让评论区管理更加便捷,可以实现筛选用户留言,帮助媒体平台调整报道方向;另一方面,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带来沉浸式体验,如央视AR直播提供运动员实时数据、场地3D模型,让受众“置身”新闻现场,增强感知与共情。
二、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虽然智能传播为新闻行业带来了诸多机遇,但技术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对行业发展发起了挑战,需引起高度重视。
信息茧房问题日益凸显,影响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公众认知的全面性。算法会过度基于用户偏好,过度推送同类内容,将用户包裹于封闭信息环境,导致关注单一立场的用户很难接触到不同观点,加剧社会认知割裂。同时,算法设计过程中可能隐含了开发者的偏见,违背了新闻传播的公平性原则。
虚假新闻的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在智能技术加持下大幅扩大,严重扰乱新闻秩序与社会稳定。一方面,AI生成内容(AIGC)技术降低了虚假新闻制作门槛,伪造图文、视频通过算法快速传播,普通受众难以辨别真假。另一方面,多渠道的传播特点使虚假新闻快速渗透各个平台,导致传统事实核查手段难以及时追踪处理,更加削弱公众对媒体的信任。
伦理失范问题成为智能传播时代新闻行业的重要困境之一,涉及隐私保护、责任界定等多个层面。在隐私保护方面,为实现精准推送,新闻平台需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部分平台存在过度收集、滥用用户隐私等行为,比如未经用户许可获取其地理位置、电话联系人等敏感信息,侵犯用户的隐私权。在责任界定方面,智能传播的多环节参与特性使新闻传播的责任主体模糊化。例如,AI 写作机器人生成的新闻出现错误,责任应归属于算法开发者、媒体平台还是内容审核人员?目前行业尚未形成明确的责任划分标准,导致纠纷发生时难以追责,影响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三、智能传播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路径
面对智能传播带来的挑战,需从技术、制度、人才三个层面协同发力,推动新闻传播行业向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技术层面,需要不断推进优化算法并创新技术,破解信息茧房的困境。新闻平台需完善算法多元性与透明度,让新闻推荐模型更加多元,适当推送与用户偏好不同但具有社会价值的新闻内容,打破信息茧房。同时要公开推荐机制,允许用户根据需求调整偏好,保障知情权与选择权。此外,加大对AI事实核查技术研发,利用深度学习、区块链构建系统,建立权威数据库,快速识别虚假信息。
制度层面,加快出台法规和行业规范。政府出台专项法规,明确算法推荐、AIGC应用边界,规范数据收集使用,建立隐私保护制度,要求平台获许可后收集数据并全程监管。行业制定伦理准则,引导媒体坚守真实性原则,积极履行社会责任。
人才培养层面,打造“技术+新闻”复合型体系。高校新闻院系调整课程,增设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编程课程,强化新闻伦理教学,培养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媒体平台联合高校、科技企业开展培训,如新华社与百度、腾讯合作,开设算法推荐、VR新闻制作项目,推动传统记者转型 “智能新闻从业者”。
智能传播是新闻行业发展必然趋势,既带来了效率提升、方式创新、互动增强的机遇,又面临着算法偏见、虚假新闻、伦理失范等挑战。行业需以技术优化为核心、制度规范为保障、人才培养为支撑,发挥智能技术积极作用,坚守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原则,为受众提供高质量新闻服务。
(作者单位:铜陵市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