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晨昕
在AI技术重塑新闻传播格局的今天,新闻传播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度变革。本文梳理并探讨了AI技术融入新闻传播行业的应用发展、优势、挑战以及策略,以期为新闻传播行业突破传统局限、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一、AI技术融入新闻传播的应用发展
美联社是最早利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进行新闻报道的媒体之一。2014年,美联社在编辑部建立了自动报道团队,对新闻自动化生成展开探索。2016年,美联社与Automated Insights合作,将生成内容范围扩展到体育领域。随着Chat GPT的问世,美联社与多家企业合作,2023年,一款AI驱动的多模态搜索平台被推出。
国内的新华社在2015年11月推出了机器人记者“快笔小新”,主要承担财经、体育领域的自动化新闻生产工作。2019年12月“新华社智能化编辑部”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2024年两会前,新华社基于大模型与智能搜索技术研发出“采编助手”,为从业者提供溯源引证、检索归纳等功能。
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AI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运用已深入新闻的采、编、发全流程,成为新闻传播行业的特殊伙伴。AI技术与新闻传播行业的不断融合发展,推动着行业变革与进步。
二、AI技术融入新闻传播的优势
AI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的运用,为从业人员提供全新的、高效的工作方式的同时,亦使新闻传播方式发生转变。
工作方式层面,部分AI视频工具已经能够实现智能剪辑,如生成精准字幕、语音合成、智能调色等,为快速产出新闻视频提供了条件。从稿件的内容优化到事实核查,AI技术全方位提升新闻文字内容的质量与传播效果。在传统的文字编辑过程中,编辑需要逐字逐句校对稿件,检查语法及错别字,核实数据、人名、地名、时间等关键信息,工作量相对较大。借助AI工具,编辑能够快速识别基础的语法、错别字错误等问题,遇到关键信息模糊不清的情况,也可借助AI工具快速查找。
传播方式层面,AI智能算法可以根据对用户浏览、停留、点赞等多维数据的分析,生成用户画像,并为用户推送契合用户兴趣的个性化内容,从而满足用户需求,做到信息传播的精准分发。AI技术的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渠道,这种拓宽并非简单的渠道数量的增加,而是传播载体、覆盖范围、精准度到互动模式的全方位革新,多元渠道与个性化推荐相叠加,重塑了受众对信息获取的方式。
三、AI技术融入新闻传播面临的挑战
尽管AI技术在提升工作效率、降低工作成本、传播新闻信息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但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内容真实性的问题。生成式AI由于数据和模式的种种缺陷,输出内容存在着虚假信息、刻板印象等问题,也难以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抽象概念等,往往只能输出表面连贯但实质空乏的文本,甚至可能因为训练数据等因素,导致其生成具有偏见、歧视性的文本内容,使用该文本内容进行编写,就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公正性。
版权争议的问题。在AI作品产生的“训练阶段、生成阶段、使用阶段”三个阶段中都存在着版权争议。训练阶段时海量抓取受版权保护的作品是否为“合理使用”,生成阶段中输出与原作高度相似的作品是否为“非复制却实质侵权”,使用阶段时的利益分配和署名难以溯源的问题,进一步违反了新闻传播的合法使用与诚信原则,对媒体机构的职业声誉和法律安全存在威胁。
虚假新闻的问题。2025年7月,一名网友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2岁女童王喵喵走失的寻人启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警方介入调查后发现“寻人启事”为假消息,是该名网友为了在线上博取关注和流量,使用AI大模型生成寻人启事,编造了小女孩走失的谣言。AI工具一旦被不当运用,“谣言产生—媒体跟进—公众信以为真”的关系链条随之产生,使官方辟谣工作量增加,也使公众对媒体信任感削减。
四、促进AI技术融入新闻传播的策略
AI技术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为促使AI技术在新闻传播行业能够规范发展与运用,科技开发企业、网络社交平台、政府部门单位、新闻从业人员应协同施力。
科技开发企业要不断优化算法,完善AI模型训练数据,对训练数据中涉及种族、性别、偏见等信息进行脱敏或重新采样,从源头降低舆情风险,实现“算法善治”与“新闻伦理”的同频共进。
网络社交平台应加强AI内容审核机制,为疑似AI创作的内容加以标注,并畅通用户反馈与监督渠道,杜绝网络社交平台成为虚假新闻散播渠道的可能。对于上传不良AI内容的用户账号实施分级管制,以形成平台内部的自律威慑。
政府部门需尽快出台法律法规,明确AI训练数据的使用规范,划定AI生成内容的使用范围,建立AI用户的隐私保护制度等。对于不当使用AI且干扰公众判断、损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媒体、个人以及未能履行监管义务的平台,给予一定处罚,以此减少不良信息的产生。
新闻从业人员要合理且负责地使用AI工具,坚持真实至上与准确无误的原则,认真核查生成内容的质量与准确性,明确“行业伦理红线”,拒绝可能引发歧视、造谣或侵权的任务,用职业自律守护AI技术的健康发展。
AI技术融入新闻传播是当前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学界、业界需更进一步探索技术赋能的可能性,使技术向善,新闻向真,未来向光。(作者单位:铜陵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