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探索“非遗+护苗”融合宣教模式 全方位赋能青少年健康成长

日期:09-30
字号:
版面:第A07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李 杰 徐眷眷

近年来,我市以“活文化+大护苗”为支点,深入推动非遗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激活文化基因赋能“护苗”体系建设,通过实施“非遗传承+护苗行动”双融工程,稳步构建“数字赋能、资源整合、社会共治、文化破圈”四位一体青少年成长守护体系,实现保护传承和文化守护双向赋能,打造出新时代未成年人保护的“铜陵特色样板”。系列动漫《铜娃说》入选长三角“护苗工作优秀案例”,歌曲《护苗歌儿唱起来》荣获全省法治文化作品一等奖。

一、数字赋能,营造智慧护苗云生态

树立“大护苗”理念,以青铜文化为精神内核,深度开发“四喜铜娃”文化IP,创新打造人工智能沉浸式教育场景,首创“非遗直播+普法宣传”双线融合模式,生动展示了新时代“护苗”的具体实践。

融合传统文化。围绕“智慧品牌推广+数字场景体验+双线融合直播”,深度挖掘“四喜铜娃”雕塑文化内涵,打造“铜娃护苗”智慧品牌,塑造“童童”“玲玲”具有鲜明青铜文化特色IP形象,推出《铜娃说拒绝有害图书》《铜娃说法》等系列动漫作品。

应用人工智能。结合“VR青铜铸造工坊”“AR青铜纹饰解码”等创新场景,将“护苗”行动科普有机融入青铜文化数字体验,以沉浸式体验提升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鉴别能力。

创新传播方式。打造“网红民警+非遗传承”直播模式,邀请网红民警@徐督督等网络达人参与“护苗”宣讲。围绕“非遗”“未成年人保护”等要素内容展开,邀请省级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现场演示铜陵白姜古法腌制、凤丹炮制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护苗”知识有机融入传统文化展示,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护苗”行动。活动全网传播量达171万次。

二、资源整合,打造教育融合新场景

精心打造“非遗工坊+护苗基地+流动课堂”三维场景教育体系,着力推动非遗保护与未成年人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定点传承、定向教育、动态覆盖”的立体化教育网络。

打造非遗工坊。以非遗工坊为文化传承核心节点,将非遗竹编画、剪纸、板龙、拓印、大鼓书等融入“护苗”行动,创作宣传画《绿书签行动》、公益动漫《剪纸上的绿书签》、大鼓书说唱《扫黄打非扬正气》、原创编排《扫黄打非三句半》等作品20余件,举办“非遗+”系列活动60余场,吸引30余所中小学校学生走进工坊实地参观、互动交流、深度体验,为“护苗”添趣增彩。

深耕护苗基地。以护苗基地为价值引领主阵地,依托14个“扫黄打非”进基层示范点,设立“护苗非遗文化角”,举办“非遗传承人讲护苗故事”“非遗剪纸绿书签样式”等特色活动60余次。

开设流动课堂。以流动课堂为辐射延伸载体,将铜版画创作、枞阳大鼓书学唱、板龙舞编排等融入知识产权保护、绿色阅读、文明上网等主题内容,开发12门“非遗护苗”实践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优秀作家和一线执法人员等,以“护苗非遗公开课”形式进行授课,形成铜版画版权保护、大鼓书说护苗等特色教学模块,吸引1000余名学生参与。

三、协同共治,构建成长护航共同体

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网络赋能”一体化保障机制优势作用,推动构建“专职队伍引领+兼职力量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多方联动治理格局,共同维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清朗环境。

强化政府引导。整合文化执法、教育、广播电视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部门组建“护苗联盟”,借助非遗民俗、文化传承、青少年保护等,及时策划适合青少年群体特点的思想教育、宣讲展示、社会实践等活动。

整合社会资源。建立“护苗”人才库,吸纳非遗传承人、离退休老党员、乡贤、“五老”等多元力量,志愿组织开展非遗文化体验、绿书签制作、优秀读物分享等活动300余次。依托社区邻里中心主阵地,创新升级党建品牌“娃娃楼长”为“护苗小卫士”先锋团队,打造“非遗技艺传承、绿书签校园行动、文化地标研学行”三大行动矩阵,形成青少年社区化成长防护闭环,让青少年在安全实践中持续筑牢自我保护安全防线。

开展云端普法。激发网络大V“扩音”势能,组建19人规模的“e法先锋”普法志愿服务矩阵,针对《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开展云端精准普法行动,宣传推介“非遗+护苗”主题动漫作品,通过法律法规权威解读、文化IP矩阵式传播等方式营造青少年数字守护良好生态。

四、文化破圈,密织多维传播立体网

借助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影响力,推动“护苗”宣传走深走实。

融合教学。“东乡武术”传承人将“护苗”口号融入武术口诀,精心编排《东乡武术:“护苗”棍术》,同步纳入体育课教学体系,为青少年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唱响护苗。“铜陵牛歌”传承人创作《“护苗”新歌》,紧扣“护助健康成长,拒绝有害内容”“多读书、善读书、读好书”“关注网络安全,让孩子文明上网”“了解知识产权,坚持正版阅读”四大主题展开宣传,工作经验被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推广。

创新活动。结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三月三”传统文化活动,邀请20余位非遗传承人,创新演绎“竹马灯+正版阅读”“打铁花+绿书签”“枞阳腔+网络安全”等非遗技艺,“护苗”志愿服务者现场发放“护苗”宣传折页3000余份,接受咨询6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护苗”手工艺制品500余件,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和青少年欢迎。 (作者单位: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