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心灵的枷锁与钥匙:理解与应对强迫障碍

日期:09-25
字号:
版面:第A06版:健康养生       上一篇    下一篇

■吴丹

有些人生活中充满了“必须完成”的仪式:洗手必须遵循固定步骤,物品必须按特定方式摆放……她感到疲惫而痛苦,明知这些行为没有意义,却无法停止——仿佛一停下来,假想的灾难就会成真。这不是“爱干净”或“性格严谨”,而是强迫障碍(OCD)的真实写照,一种常常被误解的精神疾病。

一、强迫障碍现状与影响

强迫障碍是一种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属于焦虑相关障碍。强迫思维是指反复出现、不受控制并引发强烈焦虑的念头、冲动或画面;强迫行为则是为了缓解焦虑、抵抗恐惧或遵循自我设定的规则,而表现出的重复行为或心理活动。

强迫障碍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全球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强迫障碍的终身患病率约为2%-3%,在某些地区甚至更高。发病高峰通常在青少年或成年早期,但也有一些人在儿童时期就会出现症状。

强迫障碍带来的影响远超常人想象:

1.时间与精力的巨大消耗:患者每天花在强迫思维和行为上的时间可长达数小时,严重干扰学习、工作与休息,甚至导致学业或工作中断。

2.深刻的情感痛苦:他们长期处于高度焦虑中,并因“无法自控”陷入自责与无力,抑郁和其他焦虑问题也常常伴随出现。

3.身体层面的伤害:比如因反复洗手导致皮肤破损,因不断检查引发肌肉疲劳,甚至因某些精神仪式妨碍正常进食和睡眠。

4.社会功能受损: 因害怕触发焦虑或羞于被人察觉,患者常常回避社交,逐渐自我封闭,家庭关系也可能因误解或过度“配合”变得紧张。

5.经济负担:包括长期的治疗费用、因病导致的工作能力下降或失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持续压力。

二、预防:构建心理健康的防线

强迫障碍成因复杂,与遗传、神经生物学、心理及环境因素都有关。虽然不能完全预防,但通过培养积极的心理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发病风险或减轻严重程度。

1.有效管理压力:

压力是诱发或加重症状的重要因素。识别自己的压力信号,通过运动、艺术、冥想或沟通等方式释放情绪,是维持心理平衡的基础。

2.调整认知模式:

特别注意克服“完美主义”和“过度责任感”。学会接受不确定性和生活的不完美,认识到“足够好”本身就是健康的状态。可以自问:“这个想法符合现实吗?最坏的情况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

3.行为试验与反应延迟:

出现“必须做点什么”的冲动时,试着有意识地将行为推迟几分钟,或主动减少重复次数。比如原本洗手十次,这次只洗三次。逐渐让大脑适应“不反应”,减弱焦虑与强迫的关联。

4.保持健康生活:

稳定作息、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定期锻炼,能增强神经系统稳定性,提高心理韧性。

5.提高意识与及早干预:

了解强迫障碍的相关知识,明白它是一种可治疗的医学问题,而非性格缺陷。自己或亲友出现相关迹象时,应尽早寻求专业评估和支持,避免问题加重。

三、治疗:用科学找回心灵的自主权

值得欣慰的是,强迫障碍有明确的治疗方法。目前国际治疗指南首推的方式包括:

1.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尤其是“暴露与反应预防”(ERP),是治疗的金标准。

·暴露(Exposure):在治疗师指导下,安全、可控地逐步接触会引发强迫思维的情境。

·反应预防(Response Prevention):在暴露的同时,主动抑制执行强迫行为的冲动。

通过ERP,患者能亲身体验到:即使不执行强迫行为,焦虑感也会随时间减轻,所害怕的灾难并不会发生。这相当于对大脑进行“再学习”,虽然起步困难,但效果显著且持久。

2.药物治疗: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是常用药物。它们通过调节大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来缓解症状。药物起效较慢,必须足量、足疗程使用,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调整或停药。

对中重度患者,药物与心理治疗联合使用效果更好。家人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也非常关键——不批评、不迎合,而是鼓励患者坚持治疗。

四、放下枷锁,走向自由

强迫障碍是一场发生在神经与心理层面的真实战斗,只有通过科学、理解和陪伴,才能最终带来解脱与自由。愿每一个被束缚的心灵,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钥匙,重回安宁、自在的生活。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