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铜陵双河:会溪清浅,黑砂如墨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0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周可银

在铜陵这座倚着铜官山而生的城市记忆里,曾经有两条溪流,如同城市的血脉,自山麓奔涌而下,蜿蜒穿过市井烟火,最终汇入长江的怀抱。它们不是浩浩大江,却滋养了一代矿工及其家属的生活,刻下了老铜陵人心中抹不去的印记。一条清浅灵动,名曰惠溪河;一条沧桑沉重,唤作黑砂河。

惠溪河,真正的源头在铜官山西北麓的罗家村。它虽不是一条银亮的丝带,但确实是从山间笔架山和小铜官山之间轻盈滑落的。它的名字里有个“会”字,想来是汇聚了涓涓细流,才有了奔向长江的勇气。在五六十年代的晴好日子里,它清澈见底。冬水枯时,河床袒露,几块大石随意一垫,便能踏足过河,全无跋涉的艰难。

那时的水,是活的。春日融融,秋阳和煦,拨开浅浅的水草,便可见泥鳅在泥里打滚,黄鳝隐在河边淤泥里,小螃蟹举螯横行,偶尔甚至能瞥见甲鱼笨拙的身影。小鱼苗成群结队,在透亮的水波里嬉游。记得有两种小鱼很特别,一个扁平透亮,浅浅的淡蓝色线条自腮旁到尾鳍好像穿搭着一条丝线,另一种我们小朋友叫海藻鱼,它们个头火柴盒般大,阳光折射在水里,小鱼儿泛着赤橙黄绿青蓝紫,“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捉来放在玻璃瓶里养着,甚是好看。

每至晴初霜旦,或霞染云天,清冽的河水边,总有三五妇人,寻一块平整光滑的青石作“砧”,抡起棒槌,“梆、梆、梆”地捶打着衣物。那清脆而富有节奏的声响,传得很远很远……

河岸两侧,鳞次栉比的平房,错落有致,住的大都是矿工及其家属。在那个艰难的日子里,很多矿工在惠溪河两岸开垦出的一方方小小菜畦。下班归来,褪去工装的疲惫,便在这片紧邻溪水的土地上弯腰侍弄。豆角、青菜、萝卜……这些沾着泥土芬芳的收获,是艰难岁月里贴补家用的珍贵来源。惠溪河的水,无声地滋养着这些菜蔬,也滋养着河畔勤劳朴实的矿工们的生活。水清,菜绿,捶衣声脆,构成了惠溪河畔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画卷。

铜陵小城的另一侧,东村方向,流淌着另一条河——黑砂河。它的源头,指向佘家大院一带的铜官山麓。在更早的年月,在“黑砂”之名尚未加身时,它也曾是一条水量较为丰沛的溪流,有自己的名字,或许与佘家大院相关,人们或称之为“佘田溪”、“佘田河”。它流经的路径,烙印在老铜陵人的脑海里:从东村,到后来的步行街区域,穿过长淮新村,再奔向如今托莱多附近那片开阔的滩涂,最终汇入长江。

这条河的命运,在建国后与铜官山铜矿的兴盛紧密相连。选矿厂建立,轰鸣的机器日夜不息。然而,在环保意识尚属蒙昧的年代,大量的尾矿砂浆,未经妥善处理,便顺着这条天然的河道奔涌而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乌黑的、沉重的矿砂淤积了河床,染黑了水流。曾经清澈的溪流,就这样被赋予了沉重的新名——黑砂河。那流淌不息的黑砂,是新中国工业发展的印记,我们用了整整一代人的跃进,粗犷的啃食那时候的绿水青山。

这两条性格迥异的河,共同经历着长江的脉动。上世纪50、60年代,每逢春夏雨水丰沛,长江水位陡涨,浩荡的江水便会沿着入江口汹涌倒灌。惠溪河下游、黑砂河入江口的滩涂瞬间化作泽国。水势浩大时,竟能漫过黑砂河的河岸,直逼东村的桥墩之下!记忆深刻的老辈人犹能忆起,江水高涨的年月,小小的木帆船甚至能沿着倒灌的河水,摇摇晃晃地撑到东村附近,船上满载着松树圆木(矿山井下支护用),当时老铜矿木库就在东村黑砂河边上。这景象,如今想来恍如隔世。

正是这江水的周期性浸漫,在“一品江山”小区以西孕育了一大片广阔的湿地。惠溪河、黑砂河汇聚于此,芦苇丛生,茂密如墙,风吹沙沙作响,仿佛低吟着古老的歌谣。这片湿地,在未被城市扩张吞噬前,是铜陵城边珍贵的生态乐园,更是老铜陵人,尤其是矿工子弟的“宝地”。休憩时,人们结伴而来,在浅滩湿地间摸鱼捉虾,翻动石块逮螃蟹,泥塘里抠泥鳅……湿漉漉的欢笑,混杂着泥土和水草的气息,是艰苦岁月里最本真的快乐。这片由双河与长江共同孕育的湿地,是城市边缘跳动的绿肺,也是无数铜陵人童年野趣的摇篮。

时光荏苒,城市巨变。会溪河早已改变了模样,甚至部分河段隐入了地下或暗渠;黑砂河经过治理,“黑砂”的名字只是作为一段历史的见证保留下来。当年溪畔的菜园、捶衣的妇人、湿地里摸鱼的孩子,都已融入时光的河流。

然而,对于亲历过那个年代的老铜陵人,尤其是生于斯、长于斯的“老铜官”,这两条河从未干涸。它们流淌在记忆的最深处。惠溪河的清浅澄澈、捶衣声的悠远、菜园的葱茏;黑砂河的墨色水流、选矿厂的轰鸣、倒灌江水的汹涌、湿地芦苇荡的苍茫与丰饶……这些画面,连同矿工生活的艰辛与温暖,共同构成了铜陵城市肌理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铜陵味道”里最深沉的一味。

仰望铜官山,不忘山下河。惠溪河与黑砂河,一清一浊,一静一动,它们共同书写了铜陵这座工矿城市早期生动而复杂的市井篇章。记住它们的名字,记住它们的故事,便是记住了一座城市的根,记住了一代人奋斗与生活的底色。这记忆,如同河床下的潜流,永远滋养着铜陵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