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江豚守护者的光阴故事

日期:09-23
字号:
版面:第A08版:副刊       上一篇    下一篇

□张西斌

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用宽广的胸怀滋养了无数生命。其中,长江豚类的命运,就是长江健康最直接的“晴雨表”。在长江悠久的生命画卷里,曾活跃着白鱀豚、长江江豚这些独特的身影。可惜随着人类活动的无序,它们的数量一落千丈。上世纪80年代初,江豚还有2500多头,白鱀豚也有400多头。可到了1991年,白鱀豚就锐减到不足200头。2006年,由中、美、英、瑞士等7国科学家联合进行了搜寻,没能再找到白鱀豚的踪迹,它被宣告功能性灭绝。江豚也未能幸免,2006年只剩下大约1800头,2012年更是跌到了1040头左右。

近些年,随着国家保护政策的逐步落实,江豚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2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报告》揭示:长江江豚现在有1249头左右,比2017年的1012头增长了23.4%。它们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流595头、鄱阳湖338头、洞庭湖150头,其他水域166头。这份来之不易的回升成绩单上,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的守护者们,用他们付出的心血,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晨光里的微笑

天刚蒙蒙亮,长江铜陵段还笼着一层薄纱似的雾。陈燃的闹钟响了,他揉揉眼,轻手轻脚推开宿舍门。大通镇的晨风带着水汽扑面而来,远处传来江水拍岸的声音,像母亲的低语。踩着露水打湿的石子路走到江边,他习惯性地举起望远镜。忽然,水面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灰蓝色的身影在晨光里闪了一下,甩出一串银亮的水花——是江豚!它们三五成群,互相追逐着,潜入水中又浮上来,尾巴拍起的水花溅得老高,像在唱一首欢快的晨曲。“又出来玩儿了。”陈燃嘴角弯了起来,轻声说。那是去年在保护区出生的小家伙,正跟着妈妈学本事呢。每次看到小江豚跃出水面,守护者们脸上都会不自觉地露出这种慈母般的微笑,像看着自家的孩子。笑容背后,是这些江豚守护者二十多年的“光阴故事”。

2001年,第一艘载着江豚的小船,缓缓驶入了和悦洲与铁板洲之间的夹江,铜陵的护豚人就此踏上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这里,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在半自然条件下保护长江江豚的基地。最初,建好这个基地的难题一个接一个:怎么让这里像真正的长江?江豚能适应吗?为了给它们营造个好环境,护豚员们日夜守在夹江边测水质、喂鱼食、清理水里的杂物……功夫不负有心人,2003年夏天,夹江里一头雌性江豚顺利生下了“小宝宝”。那一刻,整个基地都沸腾了,不少人激动得掉了眼泪。为了照顾好这对母子,科研人员轮班值守,眼睛都不敢眨一下,记下小豚成长的点点滴滴。如今,这个迁地保护基地,已经成了江豚温暖的家。12头江豚在这里生息繁衍,它们每一次跳跃,每一声鸣叫,都牵着护豚人的心。“保育房”、“特护房”、“暂养房”,光听这些名字,就能感受到护豚人对江豚那份无微不至的呵护。

数字里的希望

保护江豚,离不开科学研究的支撑。保护区管理局和中科院水生所、安徽大学等机构长期合作,围绕着江豚怎么生活、怎么活动、怎么保护,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2021年建成的长江江豚应急救护中心,成了受伤或生病江豚的“医院”。在这里,科研人员给它们做细致的检查、治疗,收集宝贵的生理数据,为更好地保护它们提供科学依据。

“我们搞了四位一体的智慧监测平台。”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殷文格指着屏幕上的三维地图,幽默地向参观指导的人员介绍。9个高空视频探头加上水下的声呐监听器,组成了一道“数字防线”,能随时捕捉到江豚发出的声音信号。在保护区核心区的智能监测塔顶上,360度转动的摄像头连着5G网络,像一双“生态天眼”。这套价值280万元的智慧系统,辩认非法捕捞船的准确率高达98%。科技的力量,让守护更精准、更有力。

基地还有个厉害的“生态仿生闸”,它能模仿长江自然的涨落节奏,靠12个传感器随时调节水流快慢和水里的氧气含量。2022年那场寒流,科研人员赶紧启动水体交换系统,把夹江的水温提高了2℃,成功保护了小江豚不被冻伤。更让人惊喜的是2021年安装的声呐监听器,已经录下了超过10万条江豚“声音密码”。

2023年的综合考察数据显示,保护区里的长江江豚数量已经达到60多头。其他生物也跟着多了起来:水里的浮游小生物有4大类43种,底栖动物有3门14种属,鱼有8目12科31属43种,鸟的种类更是从2013年的126种增加到了186种。这些数据的变化表明:长江的生态系统正在慢慢好起来,就像中科院水生所的专家说的:“江豚是长江健康的晴雨表,它们的微笑回归,标志着长江生态修复取得阶段性成果。”

江面上的守护

长江“十年禁渔”全面实施后,保护区巡护的任务更重了。护豚员工们早出晚归、顶着烈日、冒着大雨,每天要在江面上巡查几十公里。他们不仅要及时制止非法行为,还要留心记录江豚的行踪,观察水质和环境的变化。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船只限速限行的规定被严格执行,为江豚筑起的这条“绿色防线”,越来越牢固。

张八斤是2006年进入铜陵淡水豚保护区从事江豚饲养工作。5月27日,他向我们讲述:江豚繁殖特别慢,几年才能生1头,保护区最早只有4头江豚,现在已繁衍到12头,最大的26岁,最小的是2024年4月23日出生。他每天早上6点、上午10点、下午2点、4点准时到江边给江豚喂食,由于长期与江豚打交道,与江豚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一到江边,江豚仿佛听到了他的脚步声,就活跃的跳出水面。每到夏季暑期高温,江豚就容易出现中暑和肠道病,就要格外呵护,在喂食的同时,都要带上头孢唑啉、左氧等消炎药物,保证江豚健康成长。

几十年来,不论寒冬酷暑,他一直坚守着,无微不至地呵护着江豚。

保护区的发展,离不开党建引领这个主心骨。这几年,保护区管理局党组打造了“铜护豚笑”这个党建品牌,把党的建设和护豚事业紧紧拧在一起。党员们带头去巡江、搞研究、做科普,在各自的岗位上冲在最前面。在他们的带动下,护豚员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党旗在守护江豚的第一线高高飘扬。

“我们得好好保护它们,让这微笑永远留在长江里……”讲解员正细心地给来参观的学生们讲解。保护区的科普宣教中心,现在成了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的重要课堂。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江豚、爱护江豚,护豚员们走进学校、社区、工厂,用生动的图片、视频和故事,告诉大家江豚现在的处境和保护的意义,呼吁大家一起守护长江母亲河。

江面,江豚不时跃出;江风,送来江豚欢快的叫声。这是对护豚人辛勤付出的回应,也饱含着对未来的期盼。在铜陵这片与长江血脉相连的土地上,护豚人用日复一日的行动,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篇章,讲述着守护江豚、守护长江的“光阴故事”。

他们心里有爱、眼里有光,因为他们相信——有这份坚持,江豚的微笑就能永远在长江里绽放,长江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