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婷婷
脑梗死(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病情危急严重、易致残且易复发的脑血管疾病,由于脑血管受阻闭塞,脑组织得不到充足的血氧补给而逐渐凋亡、坏死,严重影响相应区域的神经功能,造成吞咽障碍、偏瘫、失语等健康问题,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脑卒中患者中有80%-85%为脑梗死,其中急性脑梗死患者有着15%-20%的死亡率,幸存者有着50%-55%的神经系统永久性受损几率,且5年复发率高达20%-30%。因此,脑梗死是现阶段亟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受到了社会各阶的广泛关注、重视,及时有效的诊断治疗是脑梗死患者疗效提升、预后改善的关键前提、核心保障,而在了解脑梗死病因和症状的基础上,做到尽早识别、有效预防对脑梗死风险降低、危害减轻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脑梗死5大病因、症状和5种预防策略。
一、脑梗死病因
①小动脉闭塞:小动脉闭塞是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日积月累而出现的,可造成血管硬化、闭塞,血液无法正常流动,引起腔隙性脑梗死,此类脑梗死症状较轻微,但随着病情恶化进展可能造成患者神经功能的严重损伤破坏。
②大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指血管壁上有胆固醇、脂质等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斑块,在高血脂、糖尿病等因素影响下,斑块不断变大,血管逐渐狭窄、乃至闭塞,当脑动脉出现粥样硬化时,血液流通受阻,脑组织血氧供给不足,进而发生梗塞、坏死。
③心源性栓塞:心肌梗死、心房颤动等心脏疾病会增加心脏内血栓形成风险,而在血栓形成后一旦发生脱落,极易在血液循环的带动下移动至脑血管内,造成脑血管堵塞,诱发脑梗死的急性发病。
④其他原因型卒中:血液黏度增高、红细胞表达提升等血液异常;外伤;烟雾病;大动脉炎等血管炎,等等。
⑤不明原因型卒中 :在一些情况下,卒中的病因无法明确,包括已经进行了完善的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也包括因为没有进行完善的检查,没有找到明确病因。
二、脑梗死症状
①常见症状:多见说话含糊、偏侧身体麻木、伴恶心耳鸣感的头晕目眩、视力下降或眼前一黑等症状,重症患者还可见易摔倒、走路不稳等行走问题。
②典型症状:口歪流涎、偏侧肢体麻木无力、头痛眩晕、视力下降、面瘫、言语不清甚至昏迷等。
③其他症状:特定的病灶部位会伴有特定的症状表现,如病灶区域与机体吞咽功能相关,则可见饮水呛咳、难以吞咽症状;如与视觉通路和视神经相关,则可见视力下降、视物重影症状。虽说特定部位的症状表现不具有典型性、特殊性,但一旦出现还需高度重视,立即就医问诊。
三、脑梗死预防策略
①养成良好生活方式:在适度运动方面,每周总运动时间超过150min即可,运动项目建议游泳、慢走、打太极等有氧运动。在体重管理方面,维持适当体重BMI值的同时,还需控制腰围长度,即女性以85cm以下为宜、男性以90cm以下为宜。在健康饮食方面,以地中海或DASH饮食模式为佳,多食全谷物、鱼类和蔬菜,严格控制加工食品和红肉摄入量。同时积极戒烟限酒,吸烟人群较不吸烟人群有着高出2-4倍的脑梗死风险,而戒烟5年后的罹患脑梗死风险与不吸烟人群几乎齐平。
②控制基础疾病: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诱因,故需通过服用降糖药物和心血管保护药物维持低于7%的糖化血红蛋白表达,服用阿托伐他汀等他汀类药物维持低于1.8mmol/L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表达,服用ACEI类等降压药物和低盐饮食、适度运动等生活习惯改善方式维持低于140/90 mmHg的血压表达。
③保持良好心态:培养兴趣爱好,充实日常生活;自学正念冥想、音乐疗法等情绪调节技巧,谨记“悲伤肺、怒伤肝”,保持稳定平和、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④筛查与干预隐匿性病因:注意颈动脉超声检查,如检出70%以上的颈动脉狭窄率,且伴明显症状表现,则需积极配合医师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等手术治疗;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如确诊心房颤动,则需遵医嘱服用华法林等抗凝药物。
⑤注意温度变化:低温寒冷状态下人体血管收缩,易诱发脑梗死,故不仅需要随气温变化及时添衣保暖,还需避免夏季或剧烈运动后洗冷水澡,以防血管剧烈收缩。
四、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脑梗死会给人类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但其是可防可控的,知悉明确其病因和症状的同时,切实落地科学有效的预防策略可很好地降低脑梗死风险性和危险性,保卫人类健康安全。
(作者单位:宿州市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