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都大地绘丰景 三农工作谱新篇
9月22日,秋分即将来临,我们也即将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铜都大地上,田野里稻浪翻涌、瓜果盈枝,乡村间道路整洁、风景如画,农民的脸上写满了丰收的喜悦。 今年以来,全市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锚定“三个争先进位、两个持续缩小”目标,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任务落地落实,全市“三农”工作保持稳的基调、强化进的态势、提升优的水平,在江淮大地上绘就了一幅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壮丽丰收画卷。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始终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
今年以来,全市围绕“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的总体要求,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各环节工作。面对春季小麦赤霉病、油菜菌核病等病虫害威胁,农业农村部门提前部署,科学防控,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户开展综合防治,成功打赢了重大病虫害防控攻坚战。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和绿色高效新技术,建立了一批粮食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示范推广,并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据统计,今年夏季粮油生产呈现总产、面积、单产“三增”的良好态势,增幅分别居全省第四位、第四位、第六位。今年5月,《新闻联播》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别报道了我市开展夏收夏种工作的生动场景,展现了我市粮食生产的丰硕成果和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
脱贫成果再显新成效
我市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
防止返贫监测机制健全完善,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今年上半年,“两类人员”风险消除兜底率85.42%,高于全省10.6个百分点,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脱贫人口就业稳中有增,全市脱贫人口在外务工目标完成率为108.15%。衔接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各级衔接资金批复实施项目167个30442万元,其中省以上资金批复实施产业项目占比62.86%,高于省以上资金产业占比目标任务2.86个百分点。整合市级衔接资金支持“七个一”农业特色产业占比21.2%。这些资金的投入使用,有力支持了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
特色产业再添新动能
我市立足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了以“七个一”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特色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一块姜、一片茶、一粒米、一朵花、一头猪、一只蟹、一条鱼”产业。今年上半年,“七个一”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25亿元。铜陵白姜发展规划稳步实施,凤丹、鲈鱼、糯稻等产业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白姜产业强镇项目顺利实施,特色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积极引导企业打造爆款农产品,培育年营收超千万元单品12个,其中铜陵白姜、铜陵凤丹成功入选全省领衔单品名单,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持续提升。产业链招商成果丰硕, 新招引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类项目26个、总投资47.07亿元,为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和美乡村再焕新风采
我市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精品示范村建设成效显著,4个精品示范村完成首批省级认定,18精品示范村建设正在压茬推进,形成了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大力开展“美丽家园 清洁有我”乡村清洁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总体得到显著改善。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永泉小镇影响力持续提升,《乡愁》系列沉浸式体验产品创意打造,犁桥水镇游客络绎不绝。此外,我市今年还成功申报了义安区“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国家级试点试验项目(2亿元)、7个精品示范村项目、23个省级中心村项目。义安区入选2025年度和美乡村示范县创建名单。铜官区农林村荣获2024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成为我市第3个获此殊荣的乡村。
农村改革再展新作为
我市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活力。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推进,总结推广“三个五”经验,土地二轮延包试点改革任务扎实推进,进一步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保障农民土地权益,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相关工作经验做法获省委改革办《改革动态》刊发推广。集体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市县财政安排2750万元,遴选、立项扶持41个市级“三个一批”项目。闲置资源盘活利用创新推进,历年来共盘活闲置农房484套,1.79万㎡,吸纳社会资本3000多万元,累计增加村集体和农民收入4500多万元,沉睡的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
春华秋实,岁物丰成。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铜陵大地上不仅有五谷丰登的喜悦,更有产业兴旺的朝气、生态宜居的美丽、改革创新的活力。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市农业农村部门将始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文/本报记者 方盼亮 图/除署名外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