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路璐
“多亏了你们,没想到奇迹会发生,没想到弟弟还能找到。”董德柱紧紧握着弟弟童智刚(化名)的手,闪着泪光、声音哽咽。
“这都是我们应该做的,找到了就好,能回家就好。”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连声宽慰。
9月11日,六安市裕安区西河口乡,阳光安静地洒在村口的路上。在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陪护下,童智刚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家。这条看似普通的回家路,他步履蹒跚,走了整整22年。
时间追溯到2019年10月2日。当天,郊区老洲派出所接到市民报警称,有一人在垃圾堆附近游荡,民警到现场后发现是一名疑似精神异常的人员,问询无果后,民警将其送至市救助站。经过工作人员的仔细甄别,确定此人属于流浪乞讨人员。由于其精神异常,需留在医院接受治疗。
随后,市救助站帮他办理了入站手续并为其取名童智刚。同时,该站联合公安部门,运用人脸识别、指纹采集、DNA比对等生物手段,并在多个寻亲平台上发布公告,希望助其回家,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根据相关政策规定,滞留在站时间超过3个月,属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中无户口人员,需为其办理安置落户。于是,市救助站将童智刚安置落户在市社会福利院,成为一名福利机构供养人员。
生活安顿下来了,可身份的迷茫、亲人的缺席,仍像一片永不散去的雾,笼罩着童智刚和所有关心他的人。
市救助站从未停下寻找的脚步。每月回访,工作人员耐心询问其生活情况和治疗情况,尝试着寻找线索。今年夏天,在药物治疗和大家的关怀下,童智刚开始能吐出一些片段式的词句。“六安”“西河口”……这些模糊的呢喃,像是从记忆深渊中打捞起的碎片,成了照亮归途的第一束微光。
工作人员敏锐抓住线索,立刻录下他的方言片段,通过AI语音识别系统比对皖西地区方言库,初步将童智刚的家乡锁定我省六安市裕安区范围。随后,工作人员将语音样本等关键信息提交至湖南长沙王曙寻亲工作室,依托公安“团圆系统”进行声纹比对,仅用2小时便从海量数据中筛查出匹配信息。为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工作人员迅速前往六安当地为童智刚的家人进行DNA血样检测。功夫不负有心人,亲子鉴定报告显示,被岁月模糊了面容的童智刚,正是2003年因精神失常、意外走失的六安市民董某某。
今年9月,他回家了。
“22年过去了,没想到还能活着相见!”童智刚的大姐一遍遍摩挲着弟弟沧桑的面庞,老泪纵横。她说,当初弟弟在家时一直是父亲照看,不慎走失后,父亲自责不已,临终时曾留下遗言:一定要找回弟弟。“如今父亲的遗愿终于实现了,真的跟做梦一样!”
为“童智刚们”点亮回家的路,始终是市救助站最深的牵挂。近年来,该站打造“指南针”寻亲驿栈,建立“定期回访+寻亲”机制,借助面对面交流、口音识别、笔迹辨析等方式捕捉线索;拓展“信息化+寻亲”,通过全国救助寻亲网等平台广泛发布信息;强化“科技+寻亲”,与公安机关深度协作,运用DNA库、人像比对等科技手段,让一批又一批“无名者”找回身份、找回归属。
这是一条用耐心、科技和爱心铺就的归途。未来,市救助站将继续保持“爱心、细心、耐心”,守护每一个失散的生命,照亮每一条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