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创新协同 双链共舞

日期:09-17
字号:
版面:第A01版:要闻       上一篇    下一篇

■ 本报记者 杨竹青

在全省季度工作会议上,围绕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7个方面,安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提出47个需要思考和破解的重大问题。聚焦“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市近年来锚定“科学技术打头阵”“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走在前列”等目标,以企业为基、以攻关为要、以协同为翼,在培育创新主体、突破核心技术、完善创新生态等方面持续发力,让科技创新成为驱动产业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

从“星火”到“矩阵”筑牢产业根基

“叮……”9月12日,铜陵有色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实验室里,监测仪器的提示音响起,科研人员立刻围拢在操作台旁,记录铜渣资源化利用的最新数据。不远处,另一组团队正推演“无废产业链”中铜基材料循环利用的最优路径。“这是‘长江经济带铜基材料产业集聚区无废产业链构建’项目的攻坚现场,‘十四五’以来,我们公司累计投入249.28亿元研发资金,每年新增200多个科技项目,就是要让科研团队放心啃‘硬骨头’。”铜陵有色股份公司科技管理部科长王小龙指着实验台上的铜渣样本告诉记者,仅优化铜灰回收工艺的专项研发投入就超千万元。

铜陵有色的科创投入力度,是我市全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的缩影。近年来,我市构建“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企业-领军企业”5级培育梯队,推动高新技术企业“达标尽报”。数据显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量从2020年的215家跃升至2025年初的562家,增幅达161.4%,形成梯次分明、活力迸发的创新主体矩阵。

针对科技型上市企业,我市持续助力其对接高端资源,近年来推动企业争取国家和省科技项目10项,获上级资金支持7400余万元。“我们不仅给政策、给资金,更搭建平台让企业‘抱团’发展。”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晖表示,从单个企业的“单打独斗”到产业链上的“集群作战”,我市正以主体培育夯实产业创新的“底座”。

从“跟跑”到“领跑”突破技术卡点

9月15日,在赛福电子新能源薄膜电容创新联合体项目现场,机器嗡鸣声伴着急切讨论,各成员单位技术人员各司其职,基膜生产线银带原料顺畅流转,镀膜工艺区工程师紧盯参数调试设备,性能检测端数据实时传至分析系统。“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单家企业的力量像风中星火,只有串联起产业链各环节,才能聚成燎原之势。”赛福电子公司董事长周峰说。

作为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企业,赛福电子牵头组建的创新联合体,正是我市破解“卡脖子”技术的典型模式。我市聚焦主导产业痛点,通过“国家级项目引领+省级攻坚突破+市级计划托底”三级攻关体系,推动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向“领跑”跨越,铜陵有色、卓翔铜材的2个国家科技项目顺利落地,泽攸科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通过验收;铜都流体省科技重大专项实现产品批量生产,成为传统企业突破“卡脖子”技术的范本……去年,全市争取省科技攻坚项目12个,数量居全省第三,同时滚动实施市级科技计划84个,撬动企业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在金威铜业的生产车间,高速轧制设备压制精密异型铜带时,一旁的AI视觉系统正实时捕捉微米级表面缺陷。“这套系统是我们联合铜陵有色攻关的成果,以前依赖进口,现在不仅能替代,还能提升良品率、降低能耗。”铜陵学院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负责人王福成介绍。从铜基材料循环利用到薄膜电容核心技术,我市正以“靶向攻坚”打通产业升级的“堵点”。

从“单点”到“系统”激活创新动能

“我们实验室的设备能实时对接长三角国创中心的资源,研发遇到瓶颈时,专家远程指导就能解决大半问题。”在皖江新兴产业技术发展中心实验室,科研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数据共享界面告诉记者。作为全省首批11个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之一,皖江中心的“开放基因”,正是我市优化创新平台布局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市以“平台+人才+转化”为抓手,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在平台布局上,截至2024年底,建成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61个,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组建安徽省铜产业链绿色发展产业创新研究院,布局6个省重点实验室、33个省企业研发中心,同时建成9个省级以上孵化器(其中国家级3家),实现县区(园区)孵化平台“全覆盖”。在人才引育上,深度融入省高等研究院体系,立项人才培养项目22个,培养硕士生、博士生82人;举办首届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吸引117个团队参赛,13个项目签约落地;遴选12名“科技副总”入驻企业,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为让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走进生产线”,我市还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改革:建立企业技术需求征集机制,累计评选A、B等次需求173项;近3年举办安徽“双创汇”走进铜陵活动12场,促成23个技术合作项目签约;设立5000万元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2022年以来发放科技贷款4.23亿元。“从平台搭建到人才服务,再到金融支持,我们要打造让创新‘无忧’的生态,让科技成果转化‘快人一步’。”陈晖表示。

立足新起点,我市借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契机,聚焦省委“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课题,探索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新路径。“我们将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突破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国家级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改革等重点领域。”陈晖表示,我市还将强化科技招商,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让科技创新成为新质生产力“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