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合
从作坊工厂到产业园区,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再到未来产业……创新已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必须走好的必由之路。为何要创新?怎样抓好创新?如何以系统思维保障创新?
对于我市而言,创新不仅是驱动转型的核心引擎,更是这座城市转型升级的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将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坚持以科技引领发展,持续做强做优做大首位铜产业,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赛道,全力打造新型工业化的“铜陵样板”。在这一过程中,我市屡获国家级认可。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连续三年获评优秀,资源型城市转型在国家组织的12次评估中累计7次优秀、5次良好。
市发改委主任皇甫越表示,我市将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进一步增强高质量科技供给,推动与高层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开辟未来产业增长新赛道;坚持政产学研金服用融合发展,促进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融资对接,增强科技创新驱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着力构建“1641”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
如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增效、焕新升级”?市工信局局长李直刚表示,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提升,重点从4个方面突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铜产业与“新三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高附加值产业耦合,鼓励化工、建材、装备等产业围绕能效提升、产品升级,开展新型技术改造。坚持科技创新,抓好创新“五个一”机制建设,创建一批国家、省级创新平台,打造一批产业链标志性产品、工业精品和“三首”产品。推动智改数转,“点线面体”多维度推动数字化转型,“点”上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线”上推进大型“链主”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转型,“面”上加快集群转型,探索建立公共服务平台,“体”上推动园区转型,构建园区智慧化产业生态体系。加快绿色转型,建立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发展绿色循环园区,争创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
创新离不开坚实的财政保障。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导向作用,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助力全市科技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2024年财政科技投入19.35亿元,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数达8.86%,增长1.45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财政科技投入11.20亿元,占比达9.6%。
“通过设立创新创业专项资金,市财政加大对科技创新领域投入,积极探索转变支持方式,增加揭榜挂帅、融资贴息、政府采购等多项市场化支持方式。”市财政局局长金芬告诉记者,市财政重点聚焦创新主体培育、科技成果转化、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积极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在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坚持“财政+金融”模式,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服务优化,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可持续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有效撬动金融资源流向全市关键核心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下一步,还将不断优化调整涉企政策资金投向,持续完善“1+3”产业扶持政策体系框架(创新创业政策+三次产业专项政策),建立健全“多中选好、好中选优”的政策调整机制,组合使用“资金+基金”、“奖补+贴息”等政策工具,力争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我市以创新驱动转型升级,高企总量从2020年215家增至2025年初562家;立项省高研院项目22个、培养硕博士生82人,遴选12名“科技副总”……这些数字无不为坚持创新发展写下注脚。
围绕“当前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成效显著,下一步科技工作将如何发力”这一问题,市科技局副局长陈晖表示,将以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为核心契机,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主线,重点从三方面突破。首先是聚焦产业链布局创新链,集聚整合各类创新资源,通过深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改革,凝聚高校院所、企业、金融机构等各方力量,重点攻坚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破解制约产业升级的“卡脖子”问题,让创新成果更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其次要全力推进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在已提前完成“十四五”省级以上研发平台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在国家级平台上实现新突破,同时持续壮大创新联合体、中试基地等载体,让创新平台成为产业发展的“强引擎”;最后会强化科技招商与成果转化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科技招商吸引优质创新项目和企业落地,另一方面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改革,用好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等工具,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为铜陵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科技动能。
从科技突破到产业振兴,从政策护航到金融赋能,铜陵正以系统、立体、协同的创新生态,回答时代的“创新之问”,在一片坚实的工业土壤中,孕育新质生产力,绘制出一幅充满韧性与活力的转型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