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姑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会遇到心悸、手抖、胃痛等症状,这些看似平常的身体反应,有时可能是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的信号。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以持续的、过度的焦虑和担忧为主要特征的心理障碍。年患病率约为1%-4%,终身患病率约为6%,女性多于男性(2-3倍),如不及时治疗,约有80%的患者症状持续。因此,了解这些症状与广泛性焦虑的关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管理健康,及时寻求专业帮助。
一、广泛性焦虑概述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主要临床特征是对多种境遇的过分焦虑和担忧,同时伴有不安、肌肉紧张和行为改变。严重的焦虑患者常具有特征性的外貌,如面肌扭曲、眉头紧锁、姿势紧张,并且坐立不安甚至有颤抖;皮肤苍白,手心脚心以及腋窝汗水淋淋;患者容易悲伤、哭泣,但不一定是心境的低落,实际为焦虑不安的反应。心悸是广泛性焦虑障碍常见的躯体症状之一,患者常感到心跳加速或不规则,仿佛心脏要跳出胸膛。这种感觉可能与交感神经的持续兴奋有关。在焦虑状态下,身体为了应对潜在的威胁,会释放肾上腺素等压力激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会误以为是心脏疾病,但心电图检查通常无异常。手抖也是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常见症状之一。当处于焦虑状态时,大脑会向肌肉发送紧张信号,导致手部肌肉不自主地收缩或震颤。胃痛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关系尤为密切。人体的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被称为脑肠轴。当人处于焦虑状态时,大脑会通过脑肠轴向胃肠道发送信号,导致胃肠道的蠕动、消化液分泌等功能出现异常。同时,焦虑还会影响胃酸的分泌,可能导致胃酸分泌过多,刺激胃黏膜,引发胃痛症状,可能伴随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全面影响除了心悸、手抖、胃痛外,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其他症状,包括情绪症状(如紧张、不安、恐惧)、躯体症状(如头痛、出汗过多、肌肉紧张)、自主神经症状(如尿频、尿急)以及认知和行为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决策困难、睡眠障碍)。这些症状可能单独或同时存在,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广泛性焦虑的发病机制
对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病机制,具体有易患因素(遗传、童年经历、人格焦虑)、促发因素(生活应激事件)、持续因素(持续存在的生活应激事件)、神经生物学因素。与遗传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神经生物学因素几个方面有关。首先,对于遗传因素,广泛性焦虑症表现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度为30%-40%。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苯二氮草-GABA 能、NE 和 5-HT 等神经递质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路与焦虑的生物学直接有关。这些递质不仅在焦虑的发生、维持和消除中有重要的意义,而且通过神经内分泌反应可以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通过这些生理变化对焦虑这种情绪产生一定的作用,从而改变焦虑对个体的影响。
三、广泛性焦虑的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一种慢性高复发性疾病,治疗倡导全病程,即:急性期治疗、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三期。其发生与一些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虽然一些患者可以自行缓解,但通常表现为反复发作。因为治疗是长期的,因此必须注意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一般临床处理(健康教育,适当的解释与安慰)。在疾病的早期,许多患者对医师的讨论有效。会谈时间不一定很长,但必须让患者感到被全神贯注地倾听,问题被设身处地地理解。对于焦虑产生的躯体症状应予以准确清晰地解释,如心悸是患者对应激事件正常反应的过度注意而非提示心脏疾病。另外,帮助患者学会处理或者适应那些维持并加重焦虑症状的社会问题。如焦虑十分严重,可短期服用苯二氮草类药物,但应注意短于3周以防药物依赖的产生。初次接受治疗的GAD患者而言,其治疗的依从情况往往不理想,因此需要告诉患者:每天按时用药;某些药物可能几周后才会起效(非苯二氮卓类);症状改善后需要继续服药;不要自行停药;指导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和其他相关问题;安排日常娱乐活动或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
心理治疗。主要是认知行为治疗(CBT)。多项研究提示,CBT能显著减轻GAD症状,疗效与药物治疗相仿;近年来国外开展的基于网络和电脑的CBT(ICBT)也有证据显示有效,尤其是长期随访疗效稳定。其他心理治疗,如放松训练、针对GAD 特定症状的心理治疗方法、精神动力学治疗等可能有效。
药物治疗。许多新型抗抑郁药,如 SSRIs(如艾司西酞普兰、帕罗西汀、舍曲林等)、SNRIs(如度洛西汀),以及5-羟色胺部分激动剂(如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抗癫痫药(普利巴林)等可作为GAD药物治疗的首选,尤其是长期治疗安全有效。至于苯二氮草类(如阿普唑仑、地西泮和劳拉西泮等)、TCAs(如米帕明、阿米替林等)与喹硫平缓释剂等药物,虽然抗焦虑疗效肯定,但因为不良反应、耐受性以及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或者研究证据较少等不作为首选,但可以短期使用或临床试用。
除此之外,对于广泛性焦虑患者,还可以增加一些辅助治疗,如有氧运动、针灸以及联合冥想和瑜伽等治疗。
(作者单位:铜陵市第三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