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以教育温度筑民生幸福 用改革之力绘强市新篇

日期:09-10
字号:
版面:第A03版:专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暑假托管课堂。

铜陵市首届“铜都杯”中小学生汉字诗词大赛。

“行走的思政课”走进永泉小镇。

吴成兵老师入选“中国好人榜”。

铜陵市学子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

铜陵市2025年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成果展示。

与奥运冠军“面对面”。

“暖心汤”。

2025年新学年“阳光分班”现场。

铜陵市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揭牌仪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市教体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办好有温度的教育,打造有热度的体育”目标,深耕党建引领、改革创新、资源优化、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推动教育体育事业在高质量发展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注入强劲教体动能。

党建领航筑根基 铸魂育人强队伍

我市始终坚持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将党建引领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根”与“魂”,以“党建红”点亮“教育蓝”。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中,我市将“党建领航工程”列为“九大工程”之首,全域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全市142所独立法人中小学校已实现改革100%全覆盖,53所党委、党总支建制学校全部落实党组织书记与校长分设,构建起权责清晰、协同高效的治理体系。

作风建设是党建工作的重要抓手。我市以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为契机,通过举办读书班、专题研讨、案例通报等形式,推动全系统2536名教职工签署抵制违规吃喝承诺书,印发《关于严禁违规操办和参加“升学宴”“谢师宴”的通知》,构建风清气正的教育生态。针对群众身边的教育领域“微腐败”,建立“两周一调度、每月一总结”工作机制,组建暗访组开展常态化检查,推广全省教育领域“群腐”集中整治投诉平台,形成“师生、家长、社会”三方联动的监督格局,切实维护教育公平正义。

教师队伍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我市以“铜有强师”行动为抓手,率先在全省整市推进校长职级制改革,相关经验获教育部“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为破解师资均衡难题,我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将“招才引智”校园招聘范围从10所双一流师范院校扩大至40多所“985”“双一流”院校,今年已签约名校毕业生21人,占招聘总数的24%,位居省内前列;同时,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持续提升教师职业地位与待遇保障。此外,通过“一年合格、两年成熟、三年骨干”的三年提升计划,构建系统化教师培养体系,涌现出市第五中学吴成兵等一批优秀教师代表,其获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并荣登“中国好人榜”,成为全市教师队伍的精神标杆。

改革创新破难题 教育质量攀新高

作为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我市以“清单化”“项目化”推动改革落地,打造“铜有佳育”“铜有优学”“铜有强师”三大教育品牌,相关经验入选“2024年中国基础教育十大创新实践案例”,获《人民教育》专题推介。

教育布局优化是破解“择校热”“入学难”的关键。我市打破县域“小循环”局限,构建“市县结合”的市域“大协同”办学格局,通过分年度实施“撤并改扩转”计划,将全市小规模学校从149所精简至42所,降幅达71.8%,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在资源供给方面,今年全市普通高中招生占比达77.55%,较2024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市区三所省级示范高中新增210个优质学位,进一步满足广大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教学质量提升始终是教育工作的核心目标。我市实施“教育教学质量巩固年”活动,依托高考研究指导中心和九大学科教研基地,构建“市—县(区)—校”三级教学视导机制,通过推门听课、作业检查、随机访谈等方式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市启动“沃土计划”,在市第一中学建立基础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设五大学科“鼎新班”。在“双减”深化方面,实施“书包瘦身”行动,严查违规教辅资料;调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计分科目,2027届起生物学、地理、综合素质评价成绩不再计入中考总分,切实为学生减负。

职业教育与地方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我市围绕“133”特色产业体系,推动中高职院校新增金属压力加工、新能源汽车运用与维修等6个专业点,服务铜产业、化工新材料等重点产业的专业点占比达51.9%。我市创新“产业教授”选聘机制,联合五部门印发选聘办法,遴选10名行业专家进校园;打造“铜陵市义安区新材料产教融合体”,获批首批省级县域产教融合体培育项目;全市中高职院校设立18个订单班、冠名班,服务13家企业,638名学生实现“就学即就业”。今年,我市获批安徽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22个,数量位居全省第四,为地方产业升级提供坚实人才支撑。此外,安工学院东部新城校区全面开工,我市职业教育将进一步完善,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助力铜陵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稳步前行。

五育并举润童心 体育强市惠民生

我市坚持“五育并举”育人理念,将思政教育与体育健身融入教育全过程,让青少年在成长中兼具“家国情怀”与“强健体魄”。

在思政教育方面,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面覆盖”的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建成8个全学段思政名师工作室,培育31节思政“金课”。依托“沈浩精神传承基地”等红色资源,绘制铜陵红色资源地图,开发66个场景化、可视化“大思政课”教育基地,通过“场馆+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等模式,让红色精神为青少年培根铸魂。同时,开播首档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电视广播节目《阳光少年》,运用“声屏报网端”推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举办全市中小学新生家长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引导家长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体育事业是“幸福铜陵”的重要底色。作为“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我市以“城乡有统筹、健身有地方、运动有技能、活动有氛围”为目标,构建“省级示范赛事+市级品牌赛事+县区基层赛事”的多层次赛事体系,成功举办铜陵半程马拉松、长三角龙舟邀请赛、市第十四届运动会等品牌活动,让体育健身成为市民生活“标配”。在设施建设上,通过“公园+”“旧城+”“校园+”等模式,近三年实现417个城区住宅小区、363个农村行政村健身设施100%全覆盖,新建生态体育公园、“口袋体育公园”20个,健身步道超100公里,“三个15分钟”体育健身圈基本成型。

体教融合为青少年成长赋能。我市启动“雏鹰展翅计划”,选拔93名“大个子”“大心肺”“大力量”青少年重点培养。推进体育项目“市队校办”“市队俱乐部办”,常态化开展中小学生田径、球类赛事及“奔跑吧·少年”主题活动。创新开展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大比武”,今年起推行义务教育阶段“每天一节体育课、上下午各一个大课间”,通过小切口推动青少年体质全面提升。我市还引进6名优秀退役运动员担任教练员,输送的手球运动员俞思琪入选国家U17集训队,男子U13足球队获中国少年足球联赛安徽赛区季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显著。

民生为本暖民心 教育公平惠万家

我市始终将“以人民为中心”贯穿教育工作始终,聚焦“入学、托幼、特殊教育、老有所学”等民生关切,用教育温度托起群众幸福感。

在入学公平方面,我市严格落实“阳光招生”“阳光分班”“阳光服务”,每年保障2万余名新生“零择班”入学;“教育入学一件事”全程网办,课后服务实现“学校、有需求学生”双覆盖;推行“长幼随学”新政,破解多孩家庭接送难题。针对随迁子女,实施“无门槛入学、无差别升学、无负担就读公办学校”政策,让每一名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都能享受公平教育。今年,铜官区成功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两项督导评估”,其报送的2篇案例双双入选教育部案例集,成为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区;义安区、郊区已启动国家级认定准备工作,全市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安心托幼”破解家长“后顾之忧”。我市将托幼服务纳入民生工程,通过制定补助政策,为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提供稳定支持,同时对参与延时服务的幼儿额外给予补助,切实减轻家庭育儿经济压力。坚持公益普惠原则,大力推进托幼一体化建设,降低群众托管成本,全市幼儿园“一园一案”推进延时服务,实现提供延时服务的幼儿园全覆盖、有延时需求的幼儿全覆盖。延时服务收费坚持普惠惠民原则,设定亲民标准,有效缓解了家长“接娃难”“育儿贵”的现实困扰。

特殊教育彰显城市温度。我市严格落实适龄特殊儿童“全覆盖、零拒绝”入学政策,通过“送教上门”“融合教育试点”等举措,保障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100%。今年,我市确定1所普通义务教育学校和1所幼儿园开展孤独症儿童融合教育试点,推动特殊教育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跨越。

老年教育绘就“银龄幸福图”。我市构建“市县乡村”四级老年教育服务网络,建成各级老年学校425所,通过开设兴趣课程、组织文化活动,为老年人搭建“学习圈”“朋友圈”“生活圈”,让银发群体共享教育发展成果。

风劲帆满海天阔,奋楫潮头逐浪高。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全市教体系统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以改革为动力、以民生为导向,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体教融合发展、教育公平保障等领域持续发力,奋力谱写教育强市、体育强市建设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铜陵实践贡献更多教体力量。

文/图 杨竹青 徐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