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陵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组
在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铜陵市立足“中国古铜都”资源禀赋,探索文化业态升级路径。通过政策驱动与数字技术赋能,铜陵市数字文化产业已形成集群效应,文旅融合项目持续升温,文化创意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然而,产业融合深度不足、创新动能薄弱等问题仍需突破。本文提出“四维联动”对策: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政策+资金+平台”保障体系;推动“文化+科技+旅游”深度融合,拓展沉浸式体验等新场景;实施全链条人才工程,联合高校建立创新实验室;打造“铜文化”超级IP,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研究认为,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与资源整合,铜陵有望形成区域特色文化业态集群,为中小城市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
一、文化业态发展背景分析
(一)政策驱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计划到“十四五”末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2035年建成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铜陵市积极响应,出台《关于大力实施“人才铜聚”行动计划》,提供最高30万元房票补贴及生活补贴吸引人才,并制定《抓住用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方案》,推动文旅融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旅游休闲业。
(二)趋势引领
未来文化产业发展呈现三大方向:技术驱动沉浸式体验,如5G-A/6G、VR/AR应用深化;非遗活化与绿色发展并行,通过数字技术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IP开发;区域协同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铜陵将深化与沪苏浙合作,推动“文化+科技+旅游”融合发展。
二、全市新型文化业态发展现状
(一)数字文化产业崭露头角
铜陵市依托“中国青铜文化发源地”资源,形成“文化+科技”融合格局。截至2025年,建成铜官数谷文化科技园等核心载体,集聚字节跳动区域中心等数字企业超百家,形成新媒体服务、创意设计等产业集群。技术赋能方面,市图书馆完成632件青铜文物3D建模,铜官府公司利用3D打印复原战国青铜剑获23项国家专利。产业融合层面,铜文化主题游线路串联数字导览等场景,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数字文化已成为驱动铜陵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二)文旅融合不断深化
铜陵市文旅融合成效显著,形成“文化+旅游+多业态”格局。依托青铜文化资源,铜官山1978文创园、铜官府和相关工业遗址推出30余个研学课程,入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永泉小镇以特色IP引爆社交媒体,2024年旅游收入突破1.6亿元,沪苏浙游客占比超65%;犁桥水镇通过徽派建筑活化与非遗展演,接待游客480万人次。2025年“五一”假期,全市重点景区接待游客88.24万人次,同比增长28.45%。
(三)文化创意产业初现端倪
铜陵市文化创意产业在创意设计、文化艺术培训、文化产品研发等领域多元发展。创意设计方面,推动铜工艺品设计创新,开发青铜摆件等,部分企业通过3D打印实现工艺突破。文化艺术培训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年培训学员超千人次。文化产品研发上,推出白姜主题文创礼盒等特色产品,2024年全市规上文化企业实现营收20.82亿元,同比增长5.64%。
三、全市新型文化业态发展问题识别
(一)产业融合不深
文旅融合多停留在场景复原层面,缺乏沉浸式体验与产业链延伸;数字技术赋能多用于前端展示,对传统产业升级拉动有限;农业与文旅融合产品附加值提升有限,一、二、三产业联动机制不健全。产业协同缺乏系统性规划,跨行业创新生态未形成。
(二)创新能力不足
原创性设计能力弱,高端文化产品研发滞后,技术成果转化效率不高;文化与科技融合多停留在技术应用层面,缺乏深度协同创新;复合型创新人才短缺,本土高校毕业生留本地发展比例低,外来高层次人才引留难度大。
(三)人才短板突出
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高端创意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及数字技术人才储备不足;本土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模式效率有待提升;现有激励政策吸引力不足,人才发展生态需优化。
(四)市场活力缺乏
文化企业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牌建设滞后,本土文化IP开发深度不足;消费场景创新不足,线上线下融合新业态未形成规模效应;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存在错位,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未被充分激发。
四、培育和壮大全市新型文化业态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政策保障
优化政策体系。构建“基础保障+专项扶持+动态调整”的三维政策体系。整合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数字文创、非遗活化等新兴业态。制定文化企业分级扶持办法,实施差异化补贴。
推行全生命周期服务。构建覆盖“孵化-成长-壮大”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初创期提供免费工位、创业导师指导等;成长期建立需求清单,开发专属金融产品;成熟期支持参与长三角文化贸易合作。
完善考核机制。构建“质量导向+过程管理+社会参与”的考核机制。将文化新业态营收占比等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定期审计政策效果,建立“政策沙盒”机制动态优化政策。
(二)促进融合发展,拓展产业空间
深化文化与科技融合。依托本地产业基础,联合高校建设“数字文化创新实验室”,突破智能创作等技术。打造“文化科技应用示范场景”,部署AR导览等提升游客体验。设立专项基金,对采用新技术的企业给予补贴。
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立足“中国古铜都”资源,开发“铜文化研学游”等主题线路。推动文旅与乡村振兴协同,打造“非遗工坊+民宿集群”项目。加强与长三角文旅企业合作,联合开发跨区域文旅产品。
加强文化与其他产业融合。以“文化+”为引擎,推动与制造业、农业、健康产业等深度融合。鼓励企业开发“文化定制产品”,结合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打造节庆品牌,开发“中医药文化+康养旅游”等融合产品。
(三)加强人才支撑,培育高素质队伍
加强人才引进。构建“刚性引进+柔性借智”的立体化引才模式。制定《文化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给予高层次人才房票补贴及生活津贴。推行“柔性引才”机制,引入长三角地区专家资源。
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深化“校地企”协同培养机制,优化高校专业设置,共建实训基地。实施“文化工匠培育计划”,对非遗传承人开展数字化技能培训。联合高校开设文化产业在职研究生班,提升复合型管理能力。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改革人才评价标准,以作品影响力、项目经济效益为核心指标。搭建“铜陵文化人才服务云平台”,促进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生活配套服务,规划人才公寓、文创生活街区。
(四)打造文化品牌,提升产业影响力
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以“中国古铜都”为核心标识,构建“历史底蕴+现代表达”的品牌体系。策划“铜都文化节”等品牌活动,联合主流媒体开展专题报道,利用新媒体平台推出短视频,提升城市文化辨识度。
打造文化产业品牌。聚焦优势领域,实施“一业一策”品牌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开发创新产品,对获得国家级版权登记的项目给予奖励。推行“非遗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合作模式,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遴选成长性好、创新力强的企业纳入“种子企业库”,给予精准扶持。
推动文化品牌国际化。以“一带一路”为纽带,构建“产品出口+文化交流+合作开发”的路径。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推动特色产品出口,加强与海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展览。探索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机构合作,推动“铜陵青铜铸造技艺”申报非遗代表作名录。
(执笔:铜陵职业技术学院 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