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久愿 丁爱萍
清晨的街巷,流动早点摊升腾的热气里,藏着街坊邻里最朴素的期待。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豆浆、一根根金黄酥脆的油条、一个个鲜美可口的包子,不仅是城市里鲜活的烟火气,更连着千家万户的食品安全。日前,铜官区西湖司法所在西湖春城小区流动摊点区启动了“尚德守法 共享食安”主题宣传活动,热热闹闹地给辖区流动早点摊主们送上了量身定制的“法律指南”,用法治力量为早餐安全保驾护航,让城市烟火气更有底气。
流动早点摊大多呈现“小、散、活”的特点,经营起来灵活但也容易踩法规“红线”。为了把《食品安全法》里那些硬邦邦的条款变成摊主们听得懂、用得上的“摆摊经”,西湖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没少下功夫,从食材采购票据该怎么留、生熟器具要怎么分开放,到餐具消毒的标准步骤、在哪儿摆摊才合规、哪些是必须守住的底线、哪些是要避开的雷区,通过把和摊主日常经营息息相关的法规要点一条条掰开来讲清楚、讲明白,给大家的合法经营画出了实实在在的行动路线图。
“有个摊主因为没留采购票据,后来食材出了问题根本查不到源头,不光赔了钱,生意信誉也全没了。”活动现场,工作人员讲起本地流动摊贩的典型违规案例,摊主们听得很认真。针对“食材溯源没做好”“卫生操作不规范”这些常出问题的地方,工作人员详细解释了可能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经济损失,用“身边事”给“身边人”敲警钟,“以案释法、以案明责”的方式让摊主们的风险预判和防范能力提高了不少。“临时备案怎么弄?”“容易坏的食材该怎么存?”面对摊主们的现场提问,工作人员一一耐心解答,确保每条法规都能变成能落地的经营规矩。
说起食品安全,做了五年早餐生意的李师傅感触很深:“以前总觉得食材新鲜就啥都好,哪知道留票据、好好消毒这些都是法律规定的义务。这次普法让我明白,守好食品安全的‘规矩’,不光是对吃早餐的街坊负责,更是自己这小本生意能做长久、赢口碑的关键。”摊主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大家都觉得心里更亮堂了,做生意也更有底气了。
流动早点摊就像城市便民服务的“毛细血管”,其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大伙儿的日常幸福感。西湖司法所所长裴根宝表示,这次靶向普法对准了摊主们最关心、最容易出风险的地方,把抽象的法条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贴心指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从“油条里的法条”到“蒸笼边的规矩”,西湖司法所正用法治的细致功夫,一点点补好市场治理的小缝隙,让升腾的烟火气里既有暖人心的生活温度,更有安全的底色和经营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