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铜官区:推进高水平五育融合 构筑基础教育新高地

日期:09-04
字号:
版面:第A05版:今日铜官       上一篇    下一篇

开源幼儿园组织开展AI教育——机甲机器人夺宝游戏。

实验小学铜都校区新生佩戴校徽入校。

人民幼儿园幼儿在室内大区域进行自主游戏。

市十五中长江路校区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

市十二中阳光分班现场。

师范附属第二小学的学生在操场上做课间操。

■ 张久愿 秦文红 蒋海

金秋九月,整装出发。砥砺奋进,开启新篇。教育一直是主城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自铜陵市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和安徽省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以来,铜官区围绕“五育并举”育人目标,主动扛起改革重任,实施了优质资源扩面、内涵建设提升、公平关爱保障、特色创建引领“四大工程”,在推进五育融合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铜官路径”,为全市“两个实验区”建设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2024年,铜官区成功入选教育部公布的2024年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名单,是安徽省四个首批获评国家级“双区”称号的县(市、区)之一。

“扩面提标+联合办学”推进布局均衡

做好资源配置是推进“五育并举”的前提和保障。优质资源扩面提质。针对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大班额”“大校额”问题,2019年以来铜官区先后新建中小学9所、公办幼儿园15所,改扩建中小学25所、公办幼儿园8所。近三年来,全区教育投入达17.47亿元,占全区总投入的24.5%。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11所,其中初中11所、小学34所、幼儿园66所,共有中小学(幼儿园)教职工3865人、在校学生51677人,数量均居全市各县区之首;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与义务教育巩固率持续保持高位,公办园在园幼儿数占辖区内适龄幼儿数的82.4%。

新老学校联合办学。为加快新建学校成长,破解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难题,铜官区创新实施“名校+”战略,由核心校与新学校组成“1+N”联合办学体,先后有8所优质中小学与17所中小学、6所优质幼儿园与11所新建公办园实施联合办学。通过实行管理团队、师资配置、教学部署、活动安排、考核奖惩“五统一”,优质学校的“五育”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迅速向新建学校辐射,有效扩大了“五育并举”优质教育版图,让每个孩子“就近上好学”。

“阳光改革+学位政策”促进生源均衡

阳光改革公开透明。为回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关切,铜官区在义务教育阶段实施“三阳光一网通”系列改革,即“阳光招生”“阳光分班”“阳光转学”“一网通办”,建立了科学的招生分班机制,让教育在阳光下进行,为每个孩子提供了平等接受“五育”机会。其中,“阳光招生”“阳光分班”两项改革成为中央改革办推介的典型案例,并入选全省最具影响力十件大事。“阳光转学”相关经验被纳入安徽省“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案例。2021年启动的招生报名“一网通办”实现了手机“掌上”报名入学,极大降低了家长的时间成本和经济负担。同时,通过对六所热点中小学实行学位管理、在四所热点公办幼儿园开展摇号招生试点工作,持续引导生源合理流动,从根本上缓解“择校热”“择班热”现象,有力提升了广大市民教育获得感和满意度。目前,该区已经实现了全区域中小学生入学“零择校”“零择班”,打造了教育起点上的公平公正。

“校长职级制+教师无校籍”加快师资均衡

教师是推进“五育并举”的关键力量。推动校长“有职级”。从校长队伍抓起,铜官区以校长职级制为龙头,实施校长“四制”建设,即校长职级制、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校长任期制、校长问责制,打破了校长职业发展的“天花板”,从制度上保证校长专业化发展,激发了校长干事创业积极性,让校长成为引领学校“五育”发展的核心力量,该经验做法被省教育厅向全省教育系统推广。

加快教师“去校籍”。以教师队伍为重点,为有效缓解城郊、校际之间师资不均衡问题,铜官区深入推进“区管校聘”改革,最大限度理顺教师编制、人事、流动等管理关系,采取“师动编随”方式,确保编制调整适应教育教学实际需求,解决了因学生数量变化等导致的教师资源不均衡问题;实行岗位设置分类分层管理模式,多部门协作使岗位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解决了近百名教师因岗位限制无法及时聘任的遗留问题。

改革实施以来,全区教师交流轮岗速度明显加快,偏远薄弱学校和新开办学校也获得了充足、优秀的师资支持,各校的“五育”教学得到了有力的师资保障。2021-2024年,全区共有493名教师参与交流,交流教师数和骨干教师占比均远超相关要求,100名校级领导班子成员完成交流任职。此举不仅进一步激发了教师队伍活力,还促进了“五育”元素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教师跨学科交流和合作明显增多,全区教学研究参与度提升35%,课堂教学质量优良率提高28%,家长满意度达92%,有效提升了“五育融合”的教学效果。

“规则刚性+柔性关怀”提升教育温度

让特殊群体子女平等享受优质资源是衡量五育融合水平的关键。铜官区坚持 “无门槛”接纳随迁子女,全面落实无差别升学、无负担公办教育、无门槛入学“三无”政策,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生源同等享受教育资源,并享有定向高中指标资格。特殊群体人性化办理,对特殊儿童提供兜底保障,为孤独症、多动症等学生定制“融合教育计划”,针对残疾、孤儿等特殊群体建立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双向转学机制。在实施学位政策中,将多胎和二孩排除在外,保障多孩家庭子女顺利入学;在全市率先推行“长幼随学”,优先保障多孩在同一学段进入同一所学校学习,近三年为90户家庭二胎、三胎协调安排就近入学;对双胞胎家庭提供“同班或分班”自主选择权,近三年为12对双胞胎统一进行“阳光分班”。通过设计一个个多维度的人性化办理机制,既保障了政策的刚性,也凸显了关怀的柔性,提升了教育温度。

“党建引领+大思政课” 筑牢思想根基

党建引领聚合力。铜官区选优配强党组织书记和专职副书记,全区100%中小学实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学前教育实现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大力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提升年”活动,通过“党建+信访”“党建+家访”工作,加强学校与家长、社会的联系,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凝聚起推进“五育并举”的合力。

“大思政课”全域育人。发挥思政课在“五育”中的引领作用,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新招聘的思政课教师政治面貌需为入党积极分子及以上,创建思政课名师工作室2个,让思政课成为德育的重要阵地。同时,开展幼小初思政一体化建设研讨,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设计,让思政教育从幼儿阶段的启蒙教育,逐步过渡到小学、初中阶段的深入理解与实践;注重思政课教学实效与研究,强化思政课教学常规管理,开展特色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提升了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打破思政教育时空界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通过馆校共建、场馆共享、资源共育等途径,打造出10个市级思政研学基地和5条“行走的思政课”研学路线,广泛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活动,年均活动达百余次,真正让思政教育入脑入心。

“五育融合+特色办校” 开辟育人新局

打造特色德育品牌,不断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等优质思政教育资源,开展星级德育示范校和特色校创建工作,开展“德育论坛”等系列德育活动,打造一批德育示范学校和“德者之师”,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创新体教融合模式,严格落实每天1节体育课,创新上下午各一次体育大课间活动形式,打造一校一品的大课间活动;构建“班级联赛-校级选拔-区级决赛”分层赛事体系,实现学生体育比赛参与率100%覆盖;坚持“普及筑基、竞赛引领”发展路径,实现竞技体育量质齐升,足球、篮球、羽毛球传统优势项目在全区范围内普及推广;以“体育+”理念打造校园体育文化品牌,年均举办校园体育艺术主题活动近百场次,学生参与率达95%;建立“基础体能+运动技能+健康素养”三维评价体系,每年常态化开展体检、体质健康监测、心理测评,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考核新机制。省教育厅体质健康监测抽测数据显示,铜官区学生体育与健康优良率从2021年的49.85%提升至2024年的70.19%,提升了20.24个百分点;全区中小学学生近视率从55.55%降至2024年46.89%,下降了8.66个百分点。

同时,该区坚持文化育人、特色立校,持续推进“一校一品”、“校校有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区属各校已初步形成了各自的办学品牌和办学特色。全区有30所学校被授予“全国足球特色学校”称号,5所学校被授予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人民小学荣获教育部2023年全国青少年读书行动“书香校园”,实验小学获全国家校社协同育人数字化项目实验校,新城小学获全国优秀少先队集体称号。

站在新起点,铜官区教育局将坚决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战略部署,以铜陵市开展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充分展现主城担当,以“五育并举”优秀区为标准,全力构筑长三角基础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为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铜官方案”,努力让铜官教育真正成为铜官少年儿童终身发展的坚固基石。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刘敏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