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铜陵日报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探索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日期:09-01
字号:
版面:第A05版:理论       上一篇    下一篇

□史 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近年来,义安区钟鸣镇以抓好“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为契机,聚焦移民古镇、百里通衢、红色故里、善治乡邦“四地”属性,全力探索文化赋能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钟鸣实践”。

一、千年古镇积蓄蓬勃文化势能

移民古镇,筑牢开放之基。作为千年义安对外开放的“桥头堡”,钟鸣镇承接“衣冠南渡”,最早可追溯至西晋永嘉之乱,两千载时空长河,镇域文化包容南北、不拘一格。存世古刹、村落建筑,彰显北都恢弘之气,兼含皖南灵秀之韵。文脉传承、百家争鸣,儒释道三教和谐共生。兼容并蓄的文化生态滋养了多元文化的发展,也推动北宋时期钟鸣镇“货易四县地 钟声传百里”的商贸繁盛。

百里通衢,孕育商贸之魂。钟鸣镇,襟江环湖,地连沪、浙、赣、鄂等地,系皖南水路交通要冲之地。自北宋以来,钟鸣镇凭借交通、物产等优势,工坊连立,商贾云集,皖南物华尽汇于此,形成了“九井十三街”商贸格局。据《铜陵县志》记载,两宋时期,钟鸣镇商店字号多达300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人,为皖南地区商贸重镇。明清时期,钟鸣镇持续发挥商贸优势,进一步打通与黄浒、顺安等县内外接壤乡镇的交通资源,大力推动域内生姜、大蒜、鱼蟹、竹木等物产行销全国,铜都八宝之名由此始也。

红色故里,滋养鱼水之情。钟鸣镇作为一方红色革命热土,自五四运动始,就有先进学子和开明人士投身反帝反封建及抗日救亡等斗争。当地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先后组建青年协会、人民运输队,独创儿童团和递步哨等情报传递经验做法,有效配合新四军、解放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发挥出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为革命胜利贡献出不可磨灭的力量。据党史资料记载,在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钟鸣后山区村民自发组建200余副担架队,支援新四军取得“八十里反围剿”战役的全面胜利,在皖南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留下光辉的一笔。

善治乡邦,厚植敦睦之风。钟鸣镇自北宋以来,世家安居,乡绅登科,胥吏、乡绅、宗族先后秉政,形成早期官绅同治的治理模式。氏族以内百姓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依托家、祠堂、县衙,建立以亲邻、宗族长、知县三级漏斗型矛盾纠纷调解体系。大部分矛盾依靠亲邻就能解决,少数矛盾提级到宗族,非命盗重案不到县衙,实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明朝时期,县治常选钟鸣寺庙为址,行乡约所之事,宣讲圣谕、彰善纠恶,实现“礼法结合 约律合流”。

二、“山水鸣城”探索以文赋能发展新路径

乘开放之势,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钟鸣镇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发展理念,深入挖掘九凤路沿线地域、人文、自然风光等优势资源,一体推进江南铜谷风景廊道“一路风光”建设,重点打造牡东“竹马灯”、水村“红旗渠”、清泉“梅根冶”、狮峰“禅礼院”等特色文化IP,构建“一村一品”多元文旅发展新格局。同步开发沉浸式文旅体验项目,延伸文化产业链条,创新文创产品培育,“吃住游娱购”多元业态血脉共融,持续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为镇域经济发展注入持久活力。2024年全镇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江南铜谷风景廊道、金山“阿勒泰”、龙潭肖古村落成为新晋热门文旅“坐标”。

续通衢之业,定位产城融合新布局。钟鸣镇发挥紧邻沪苏浙的独特交通和区位优势,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锚定“山水钟鸣”“未来钟鸣”产业发展方向,深耕铜产品、凤丹、生姜等“八宝”特色产业,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产业,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农业为特色的产业集群,三产交汇融合助推镇域产业实现裂变式发展。结合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同步做好乡镇发展规划,以九凤路风景廊道为主线,深入推进大金榔旅游片区开发建设,吸引更多优势资源进驻钟鸣,再现“九井十三街”商贸繁盛之景观。2024年全镇规上工业产值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65亿元,同比增长64.9%,住宿餐饮行业样本点零售额1.61亿元,同比增长109%,首次突破1.5亿元。

仰民本之力,汇聚乡村振兴新合力。钟鸣镇坚持走群众路线,创新实施“书记夜话+村企联合党委”工作机制,通过镇、村书记进万家,搜集民情、民愿、民智,依托村企联合党委,鼓励群众孵化配套产业,实现富民增收。水村村深入开展书记夜话,了解到老院冲自然村历史性缺水问题,村“两委”集全村之力,穷两月时间,引泉修渠,以实际行动续写新时代红旗渠精神。永泉村企联合党委,借势永泉小镇火爆文旅流量,鼓励群众孵化文旅配套产业,从特色餐饮、民俗住宿到手工艺品制作,从个性化旅游服务到主题体验活动策划,精心布局、多元拓展,打出一套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乡村振兴组合拳。2024年永泉小镇接待游客179万人次,实现营收1.6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830个,配套产业辐射农户2072户,户年增收超4万元,联建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区11%。

汲古治之思,探索钟鸣善治新样板。钟鸣镇深化“三治融合”基层治理模式,梳理千年镇治治理成果,以乡贤陈翥“志愿相畔,甘为布衣,乐道安贫”的治世思想为底色,汲取夏思恬“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的礼让文化思想,创新推出十字埂礼让工作法和钟调和鸣议事协商工作法,组织镇、村、网格干部全员参与,吸纳五老人员、致富带头人等力量,搭建为民办实事平台,推动服务从“镇里办”“村里办”转变为“屋场办”“田埂办”。同步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盘活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村史馆等场景价值,打造家风学堂、文化长廊等特色载体,推动德治教化与自治实践深度融合,形成“古韵新风相辉映”的治理新格局。“十字埂”“钟调和鸣”等经验做法获党建网、人民网、《安徽日报》等媒体宣传推介,牡东村“一家亲”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获评全省首批“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示范室。

(作者单位:义安区民政局)